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8篇
  免费   36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38篇
内科学   19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921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427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89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随着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使用,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及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其中化疗引起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表现为患者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目的 了解CIPN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内容目前常使用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铂类化疗药物和长春新碱,作用于线粒体、离子通道、神经炎症和外周神经结构,可能引起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至今,已经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CIPN引起的功能障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药物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趋向化疗药物的使用需警惕CIPN的发生,CIPN的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2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人予以二线治疗:伊立替康180 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15 min,第2天;21 d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 :22例病人均可评价近期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1例,疾病进展6例,客观有效率为22.7%,疾病控制率为72.7%,病人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1.8个月.严重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3.6%和4.5%.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化疗中,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能够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给予FOLFOX4方案化疗,具体包括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注第一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1~5 d,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1~5 d。治疗组在每一周期的化疗期间联合局部区域热疗,每天1次,共5次。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持续至6周期,或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客观疗效按RECIST标准评价,毒物反应按照美国NCI CTC标准评。结果:治疗组6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3例、疾病稳定18例,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对照组60例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14例,中位生存时间6.5个月。两组患者毒性反应主要为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和较轻的神经毒性,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热疗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可靠,毒性反应较轻,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胃癌发病率高,药物治疗有效率低,预后差.目前,在肿瘤治疗全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的大形势下,化学治疗虽然进入瓶颈期,但仍是晚期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胃癌分子分型及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晚期胃癌治疗也逐渐进入靶向治疗、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时代.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上述四大治疗策略进行分层或联合治疗,有可能实现个体化治疗,获得最大生存受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13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取其手术肿瘤及外周血标本共31份(手术/二次手术标本共15份,外周血标本16份).通过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原位杂交,PCR扩增测序等方法检测常见肿瘤药物的相关分子靶标.共检测12种常用化疗药物和1种靶向药物的相关性基因的表达或突变.结果 共检测肿瘤标本分子靶点7个,包括: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微管蛋白β3(Tubulinβ3),人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RC 1),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DNA修复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胸苷酸合成酶(TS);外周血标本分子靶点2个,包括:CYP2C9*3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C829T)基因多态性测序.根据靶标对应的相关药物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氟尿嘧啶类,长春碱类,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四类化疗药物敏感性较高;而紫杉醇类、拓扑替康/伊立替康、替莫唑胺/卡莫斯汀/司莫斯汀、蒽环类/依托泊苷和铂类的药物敏感性较低.研究共检测肿瘤标本和外周血标本涉及的靶向药物基因2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结果提示:贝伐单抗敏感性高.依据上述检测结果,我们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优化化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部分患儿创造了手术机会.结论 本研究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多学科治疗过程中引入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的检测,对于开展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输尿管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例输尿管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儿童输尿管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5例患儿均为男性,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2例以腹痛就诊,分别为6岁和10岁,肿瘤位于输尿管下段,均行输尿管下段肿物切除+输尿管端端(输尿管膀胱)吻合,1例以尿痛并血尿就诊,年龄1岁9月龄,肿物来源于下段输尿管,经输尿管膀胱连接部长入膀胱,继发膀胱输尿管积水,经输尿管和膀胱联合切除肿物+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果 术后随访5~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6岁,以左下腹痛2周就诊,输尿管肿瘤边界不清与腰大肌肉和后腹膜粘连,切除肿物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后ICE方案化疗一疗程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术后233d死亡.尤文/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12岁,以右侧腰痛10d就诊,肿瘤位于输尿管髂血管水平,行输尿管肿瘤切除术+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术后予CAV+IE化疗12个月,随访56个月,未见转移及复发.结论 输尿管肿瘤在儿童发病率极低,文献曾报道的病理类型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瘤、尤文/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横纹肌肉瘤,术前无特异方法诊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重建输尿管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确诊需要结合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类型决定是否化疗,治疗后均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 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K-RAS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OX)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方案,54例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治疗.每例至少接受2个周期以上化疗,每6周进行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价疗效.结果 98例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 2.27%、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63.64%、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 25%、病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 9.09%;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组CR 0、PR 40.74%、SD 44.45%、PD 14.81%;两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5.91% vs 40.74%,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90.91%vs 85.19%,P=0.390)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8.4个月vs 7.7个月,P=0.5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疗效不劣于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低钠血症的发病率、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该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ALL化疗后发生低钠血症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规律治疗103例,发生低钠血症50例,发病率48.5%,其中22例(44%)发生2次或多次低钠血症。发生低钠血症事件74次,血钠水平(129.94±4.82)mmol/L,主要原因为SIADH(31.1%)及摄入不足或经胃肠道丢失(39.2%)。有症状低钠血症26次(35.1%),血钠水平(126.68±6.71)mmol/L;无症状低钠血症48次(64.9%),血钠水平(131.75±1.88)mmol/L,二组间比较,t=-4.9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低钠血症时静脉液体钠浓度有症状组为(0.33±0.03)%,无症状组为(0.35±0.03)%,t=-1.76,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钠血症可发生于化疗各阶段,但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2.51,P=0.06;F=1.91,P=0.14)。CAM方案化疗后低钠血症发病时间明显短于VDLD及VALD阶段,F=6.78,P=0.00。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应积极监测电解质水平,如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改变及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有无低钠血症及其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伍李明  王丽 《河北医学》2015,(4):677-680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延续护理,比较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QLQ-C30功能领域、症状领域及单项问题各项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对照组患者QLQ-C30功能领域、症状领域及单项问题评分与入院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功能领域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症状领域的恶心呕吐和疼痛,单项问题的失眠、食欲减弱、便秘及腹泻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QLQ-C30总的健康问题评分(47.34±8.13)分、对照组为(48.42±8.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观察组为(63.68±7.10)分,高于对照组的(52.61±8.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盐酸阿糖胞苷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均为初治患者,其中MDS—RAEB—I型12例,MDS.RAEB-Ⅱ型15例。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HAG方案联合沙利度胺[高三尖杉酯碱(HHT)0.5—1.0mg·m-2·d-1,盐酸阿糖胞苷(Ara—C)10mg/m2 q12h,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ug·m^-2·d^-1,沙利度胺100mgqn,连用14d为1个疗程,化疗结束后沙利度胺持续应用至不能耐受或病情进展]进行诱导治疗。根据需要行成分输血、抗感染及其他支持对症治疗。缓解后行常规化疗或再次预激化疗巩固。结果完全缓解率55.6%,总有效率74.1%。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2±8.3)个月,缓解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6±5.9)个月。不良反应可耐受,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HAG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高危MDS疗效较好并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