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最初被称为簇特异性成分(group-specific component),简称Gc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具有高度多态性,DBP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其水平及其与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亲和力,从而可能影响功能性25 (OH)D3水平.它不仅与骨质疏松相关,同时也与多种骨外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多态性,从而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COPD组75例和健康对照组69例,提取外周静脉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别VDBP基因型,比较两组间VDBP基因型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在COPD组,等位基因1F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58% vs 39%,P=0.001),其1F-1F纯合子明显高于对照组(32% vs 11.6%,P=0.003)。在COPD组,等位基因2出现率低于对照组(20%vs 38.0%,P=0.001),其纯合子2-2明显低于对照组(2.7% vs 18.8%,P=0.004)。结论COPD发病与VDBP基因表达和分布有关,1F等位基因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1F-1F基因型可能是高危因素。2-2基因型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重型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达80%左右。目前对于多数重型肝炎患者能获得根治且得以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早期行肝移植。但肝移植存在供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分析VDBP与Syntax评分的相关关系,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STEMI患者,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清VDBP水平,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进行Syntax评分。根据Syntax评分将试验组分为高危组(Syntax≥33,n=21)、中危组(23≤Syntax≤32,n=25)及低危组(Syntax≤22,n=28),比较组间VDBP水平差异,并分析VDBP水平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TEMI患者血清V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43±1.11)μg/mL vs (2.28±1.15)μg/mL,p<0.05]。STEMI患者各组间VD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0,P=0.366)。VDBP水平与Syntax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r=0.143,p=0.223)。【结论】STEMI患者的血清VDBP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可能成为临床STEMI诊断的重要指标,但不能提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外周血亲环素B(CypB)、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胃癌根治术病人中的表达及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胃癌根治术,并随访2年或至复发止.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未复发组(54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2年或复发时血清CypB、ProGRP、VDBP水平,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各指标对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CypB、ProGRP水平低于术前,VDBP水平高于术前(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复发时血清CypB、ProGRP高于未复发组,VDBP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5);TNM分期、浸润深度、血清CypB、ProGRP、VDBP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各血清指标中,CypB诊断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AUC最大,为0.772.CypB、ProGRP、VDBP等三指标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0%(37/40)、90.74%(49/54).血清CypB、ProGRP、VDBP低表达组、高表达组生存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清CypB、ProGRP、VDBP的异常表达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在复发诊断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能作为评估复发病人生存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小红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6,(2)
血清Gc蛋白又称维生素D结合蛋白,是细胞外肌动蛋白清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合成于肝脏,半衰期较短,在血清中以天然蛋白、与25-羟-维生素D及肌动蛋白结合等形式存在(后者所占比例甚少)。当细胞损伤致细胞内肌动蛋白大量外释时,Gc迅速与之结合成更多的Gc:肌动蛋白复合物,并使Gc水平降低,它是反映肝细胞坏死和肝脏储备能力的可靠指标,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25-羟维生素D[25(OH) D)]已被证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关,但对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作者检测了25(OH)D的主要载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研究其在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46例HCC患者和249名对照组的血样,检测血浆VDBP和25(OH)D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外周血VDBP、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浆VDBP浓度与HCC风险之间呈负相关;血浆25(OH)D与HCC风险呈正相关.只有在25(OH)D浓度高于中位数的人群中,VDBP升高显著,降低了HCC风险.在VDBP浓度低于中位数的人群中,高浓度的25(OH)D显著提高了HCC风险.结论 高浓度的VDBP可结合更多的25(OH)D,减少游离25(OH)D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检测VDBP和25(OH)D水平对于确定维生素D与HCC风险的相关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代谢通路和哮喘发病相关,其机制包括维生素D通路中多个环节异常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及免疫系统的紊乱等。该文主要通过综述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维生素D受体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进展。 相似文献
9.
朱增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1):143-143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6例经确诊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测定结果发现肝炎组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含量为(17+8)ng/ml明显低于健康组的(26+5)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生素D结合蛋白含量的检测可作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重要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关关系。本文主要对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