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6篇 |
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2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100篇 |
临床医学 | 397篇 |
内科学 | 33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1377篇 |
预防医学 | 584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641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7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288篇 |
2011年 | 409篇 |
2010年 | 350篇 |
2009年 | 367篇 |
2008年 | 357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发生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高危因素及其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诊断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其中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的产妇共189例,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组,病理证实无胎盘、胎膜病变者为对照组,共131例,分析引起绒毛膜羊膜炎的高危因素,并比较其与新生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绒毛膜羊膜炎组中剖宫产、胎膜早破>24h、产前发热、产前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65、13.386、18.693、15.933,均P<0.05),虽然单纯胎膜早破>12h无统计学意义,但当胎膜早破<12h并合并母亲产前发热、产前CRP升高时,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94、6.522,均P<0.05).②绒毛膜羊膜炎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宫内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围产期脑损伤及围产期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074、31.411、8.928、10.247、8.829、7.155,均P<0.05).结论 胎盘病理诊断对新生儿发病病因诊断及预防、治疗新生儿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胎膜早破>24h,以及虽然胎膜早破时间短但合并产前发热、产前CRP升高、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均应行胎盘病理检查.对于高危孕妇尤其是合并胎膜早破或产前发热者,需要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减少分娩痛苦,促进自然分娩、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白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阴道分娩的使用气囊加力助产术的初产孕妇86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不使用气囊加力助产术阴道分娩的初产孕妇86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初产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盆底肌损伤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 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方式的明显增多(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7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1% (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所下降(P<0.05).结论 气囊加力助产可以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减少盆底支持结构损伤而致产后各种盆腔问题,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新生儿尿中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对新生儿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8例窒息足月新生儿,其中轻度窒息20例,重度窒息18例;31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的新鲜尿液,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蛋白含量,并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新生儿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结果窒息新生儿尿中MA、α1-MG、TRF、Ig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窒息组TRF、α1-MG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结论测定尿MA、α1-MG、TRF、IgG对早期评价窒息新生儿肾损伤有临床意义,临床开展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判断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市产科资源对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影响 ,总结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行政干预措施。方法 :对全市各产科医院的分娩量、产、儿科床位、 MICU、 NICU、产床数、产、儿科技术人才及设备资源等变量进行分层聚类分析 ,将特征相似的产、儿科资源合并 ,最终选择代表产科资源特征的 5类变量 ,将所有产科医院进行样品聚类。结果 :将 14 4所产科医院分 6类 ,描述各类医院特征 ,其中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高的一类共 6所产科医院 ,其医院规模最小、技术力量不足、助产技术服务需求低。而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低的一类共 6 3所产科医院 ,其产科资源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的一组相似。结论 :要进一步降低广州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可对重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 ,进行必要的医疗资源调整及投入。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窒息223例产科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产科角度寻找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23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和羊水过少为主要原因,分别占28.25%和26.90%.重度窒息中羊水过少、早产、脐带因素及胎盘功能减退居于前3位,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做好产前保健和防治并发症,产时多项监测指标联合监护,及时防治胎儿窘迫,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和35例对照组足月新生儿于生后3天抽取静脉血,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甲状腺功能,即血清T3、T4、TSH、FT3、FT4,并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清T3、T4、TSH、FT3、FT4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以重度窒息组为甚;TSH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窒息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而且甲状腺素降低程度与窒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适量使用甲状腺素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之间104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62%。新生儿窒息原因:脐带因素居首位占37.59%;其次为胎位异常占13.47%;早产、低体重儿居第三位占11.3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积极防治胎儿宫内窘迫,把握分娩时机,恰当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的本质是缺氧,窒息时由于海豹潜水反射的存在使血流重新分布,先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但一旦代偿丧失就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残和死亡.近几年来,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严密监测多器官损害尤其是心、脑及肾损害并及早给予相应干预,以及产科技术和宫内监护的进展,使窒息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本文就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3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和等剂量的多巴酚丁胺 ,以 5~ 10 μg·kg- 1 ·min- 1 的速度持续静脉点滴 ,3~ 5d为 1疗程 ;对照组只给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 3 2例 ,有效 2 8例 (87.5 % ) ;对照组 3 2例 ,有效 12例 (3 7.5 % )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可提高窒息后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