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正常孕妇糖化血清白蛋白(GA)的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初步建立妊娠期GA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采用前瞻性研究,以1046名无并发症的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分位数方法初步建立GA医学参考值范围;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刚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结果①正常孕妇1046名,经简单相关性分析得出:在孕12~16、24~28和36~38周GA值与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体质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孕产次、新生儿出生体质最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及孕期体质量增长是影响孕期GA的主要因素。②根据孕前BMI水平,将孕妇分为低BMI组、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3组在孕12~16、孕24~28和孕36~38周各组间G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GA值在各孕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046名正常孕妇,以百分位数法取2.5%~97.5%作为孕期GA正常参考值,其范围为9.20%~14.60%;孕12~16、孕24~28和孕36~38周的GA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20%~15.18%、9.70%~13.98%和8.70%~13.20%。不同孕前BMI正常孕妇不同孕期GA值不同。结论随孕期进展GA水平逐渐降低,9.20%~14.60%可初步作为妊娠期GA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考虑孕前MBI、孕周和孕期体质量增加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体质量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内接诊的行产检、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选择190例予以研究,根据体质数标准分为体质量过低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及肥胖组(BMI≥25)四组,观察分析孕前体质数和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体质量过低组、正常组及超重组剖宫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剖宫产率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其余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前体质数和新生儿体质量及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做好孕前检查,控制BMI低于25,能够减少剖宫产与巨大儿的发生率,从而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一般资料;通过实验室检查对孕24~28周孕妇进行糖耐量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结果:(1)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分组,低体重组妊娠期糖尿病检出率为23.31%,正常体重组妊娠期糖尿病检出率为35.1%,超重组检出率51.96%,肥胖组检出率为50%,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2)空腹血糖与体质量指数相关系数是0.1312,95%可信区间(0.0568,0.2042),<0.05;餐后1小时血糖与体质量指数相关系数0.267,95%可信区间(0.2204,0.3125),<0.05;餐后2小时血糖与体质量指数相关系数0.2266,95%可信区间(0.179,0.2732),<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检出率随着体质量指数有增高的趋势,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正规产检、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16例为研究对象,孕前BMI<18.5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3为正常组、23≤BMI<25为超重组、BMI≥25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前BMI≥25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组,顺产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前BMI与妊娠结局有关,做孕前检查,控制孕前BMI<25,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新诊断标准下农村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医院就诊并诊断为GDM的284例孕妇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284例糖代谢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孕妇在妊娠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喜爱甜食、喜爱肉食、体力劳动情况及妊娠结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GDM的高危因素,并总结GDM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的妊娠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65、4.820、4.935,均P<0.01);病例组的糖尿病家族史、喜爱甜食、喜爱肉食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5.218、22.899、30.093,均P<0.01),而参与体力劳动则少于对照组(x2=16.97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喜爱甜食、喜爱肉食为GDM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1.182、1.138、1.053、2.140、1.729、2.099,均P<0.05),而体力劳动为保护性因素(OR=0.177,均P<0.05).GDM组与对照组相比剖宫产率明显增高(GDM组63.7%,对照组32.7%,x2=54.603,P<0.01),新生儿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GDM组14.4%,对照组3.5%,x2=20.702,P<0.01).结论 高妊娠年龄、高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过多、有糖尿病家族史、喜爱甜食、喜爱肉食为GDM的高危因素,而参与体力劳动为GDM的保护因素.GDM孕妇的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婴儿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收集的491对母婴 资料,按母亲孕前BMI分为孕前低BMI组(BMI<18.5 kg/m2,n=93)、孕前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 n=326)和孕前高BMI组(BMI≥24.0 kg/m2,n=72)。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位数百分比法对3组婴儿的体格发育 和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高BMI组的婴儿体质量均高于正常BMI组及低BMI组(F=3.958,P=0.020)。低BMI组婴 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χ2=5.611,P=0.018);高BMI组和正常BMI组婴儿超重肥胖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 (χ2=18.773,53.248,均P<0.001)。低BMI组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高BMI组婴儿超重及肥胖发生率较高。结论: 孕前BMI与婴儿发育状况有关,BMI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婴儿体质量和营养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妇女 孕前知识的普及,使其孕前BMI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早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收的214例孕妇,根据孕前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n=45)、正常组(18.5≤BMI≤25.0 kg/m2,n=133)、偏重组(BMI>25.0 kg/m2,n=36);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重新分为<7 kg组(n=52)、7~12.7 kg组(n=121)、>12.7 kg组(n=41)。分析对比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体质量增长孕妇早产发生率。结果偏瘦组与偏重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50%(P<0.05),偏瘦组与偏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7 kg组与>12.7 kg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31%、9.76%,均显著高于7~12.7 kg组(P<0.05),<7 kg组与>12.7 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偏低或偏高、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或不足均是导致孕妇发生早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其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孕前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等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随着患者体质量指数的增加,其顺产率逐渐降低,而剖宫产率不断提高,但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孕妇的顺产率、剖宫产率之间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肥胖组的剖宫产率则显著高于其他三组,顺产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肥胖组的巨大儿出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之间都存在直接相关性,加强孕前检查,并将BMI控制在25 kg/m2以下,对于降低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情况,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2)、正常组(BMI 18.5 kg/m 2~<25.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 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妇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正常组、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并观察调整孕期增重范围后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预测早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12,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度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正常范围孕期增重值调整为10.5~15.0 kg时,增重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孕前BMI超重和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均会增高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可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