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79篇 |
免费 | 11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7篇 |
儿科学 | 303篇 |
妇产科学 | 161篇 |
基础医学 | 1161篇 |
口腔科学 | 114篇 |
临床医学 | 1565篇 |
内科学 | 1334篇 |
皮肤病学 | 171篇 |
神经病学 | 480篇 |
特种医学 | 2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788篇 |
综合类 | 2851篇 |
预防医学 | 915篇 |
眼科学 | 153篇 |
药学 | 64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98篇 |
肿瘤学 | 105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80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624篇 |
2011年 | 788篇 |
2010年 | 856篇 |
2009年 | 1035篇 |
2008年 | 1317篇 |
2007年 | 865篇 |
2006年 | 994篇 |
2005年 | 739篇 |
2004年 | 758篇 |
2003年 | 415篇 |
2002年 | 404篇 |
2001年 | 270篇 |
2000年 | 314篇 |
1999年 | 327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耐药情况与耐药相关基因的关系,了解其耐药机制. 方法 采用PCR技术检测29株碳青霉烯类耐药KPN与产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β-ESBLs)、ampC酶及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blaKPC-2、blaIMP-4、blaCTX-M、blaCTX-M-15、blaVIM-1、blaTEM、blaSHV、ampC、gyrA、parC,并对KPC-2、ampC、gyr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用PCR技术证实了29株为产KPC、IMP型碳青霉烯酶的KPN,并且携带TEM、SHV型β-ESBLs,其中18株同时编码ampC基因;29株待测菌均检出喹诺酮类耐药相关gyrA、parC基因.KPC基因片段同源性分析显示,待测菌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100%;与肺炎克雷伯氏菌Kpn-1504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100%.gyrA 、par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8.6%、62.1%.结论产KPC-2、IMP-4型碳青霉烯酶同时携带多种β-ESBLs、ampC基因及突变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gyrA、parC基因的KPN耐药情况更加严重,同时存在克隆性流行可能.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是一类少见而复杂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血小板贮存颗粒缺乏、血小板信号转导异常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已逐渐阐明,如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是由NBEAL2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症2是由于ANKRD基因5'-非翻译区(UTR)突变所导致的,Scott综合征是由TMEM16F基因突变引起,而某些疾病的发生需同时存在2种基因变异.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血栓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现就近几年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基因诊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为典型临床表现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灶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主要累及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据流行病学统计,UC的发病率呈逐步增高的趋势,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元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就与UC相关的基因、细胞因子以及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从分子水平了解其遗传病因及特点.方法 采集甘肃省375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5~10 ml,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NPscan技术检测GJB2基因2个外显子36个突变位点、SLC26A4基因21个外显子77个突变位点和mtDNA12SrRNA A1555G及C1494T突变.结果 375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23例携带mtDNA12SrRNA A1555G均质性突变(6.13%, 23/375),2例携带mtDNA12SrRNA C1494T均质性突变(0.53%, 2/375);检出GJB2基因突变致聋者42例(11.20%, 42/375),其中纯合突变31例(8.27%, 31/375)、复合杂合突变11例(2.93%, 11/375),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携带者25例(6.67%,25/375),c.235delC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为8.80%(66/750);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致聋者29例(7.73%, 29/375),其中纯合突变17例(4.53%, 17/375)、复合杂合突变12例(3.20%, 12/375),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携带者14例(3.73%,14/375),c.919-2A>G和c.2168A>G为其最主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0%(39/750)和2.0%(15/750).结论 甘肃省部分非综合征型聋患者mt DNA12SrRNA A1555G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83%,57/2016),而GJB2、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与全国水平相近;三个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可为25.60%的本组耳聋患者提供明确的分子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联合基因芯片和焦磷酸测序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聋基因突变,为早期诊断和预防遗传性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00例新生儿抗凝脐带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微阵列芯片检测4个聋病基因共9个突变位点,对基因芯片检测的阳性结果 进行焦磷酸测序验证.结果检出GJB2基因突变中有1例35delG突变类型,3例176 del16突变类型,57例235del C突变类型,9例299 del AT突变类型;6例GJB3基因538C>T突变类型;线粒体12S rRNA中有5例1555A>G突变类型,1例1494C>T突变类型;SLC26A4中有6例2168A>G突变类型,23例IVS7-2A>G突变类型.2000例新生儿中共103例携带突变基因,基因突变率5.15%.结论 本地区非遗传性聋家族史新生儿中GJB2基因突变多见.新生儿中开展遗传性聋基因筛查对早期遗传性聋诊断和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诊断,能够预防用药控制聋病发生,保障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GJB2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最常见的原因,约占该耳聋人群的50%.既往研究认为,GJB2基因致聋突变所致听力损失多为先天性、双侧对称性和非渐进性,程度为中-重度,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GJB2基因突变可引起迟发性、渐进性和轻中度听力损失.本文重点对GJB2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迟发性、渐进性听力损失进行综述,旨在了解GJB2基因突变所致听力变化的特点,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生物钟基因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调节生物节律,更与细胞内DNA的修复、细胞的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相关联,Timeless是生物钟基因成员之一,对Timeless基因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表达异常,而对Timeless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前,联合化疗及精准靶向药物的应用在白血病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耐药,导致白血病难治、复发.有效逆转白血病耐药,是提高和改善白血病患者预后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就近年白血病耐药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理解和探索逆转白血病耐药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腔容积减小,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首要病因,同时也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HCM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已证实有超过27个基因1400余种突变可导致HCM,其中绝大部分是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此外,研究还证实有些HCM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而一些修饰基因可影响HCM的表型.本文就HCM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