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94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因素剖宫产及剖宫产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对社会因素剖宫产进行临床评价,为提高产科质量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03年1~12月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及非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产科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对1994、1999年和2003年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社会因素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高于非社会因素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003年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分别为54.53%、16.08%,与1994、1999年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003年产钳助产率为0.73%,低于1994、1999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手术并发症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是保证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34例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34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及268例妊娠未合并子宫肌瘤仅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术后恢复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有经验的产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84例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84例,对其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医疗费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11例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11例进行对照分析,再次剖宫产(RCS)73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7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阴道试产,1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1.11%;RCS 73例,手术产率86.91%.VBAC组新生儿窒息率、产时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S组较VBAC组出血量大[(195.7±4.0)mL、(165.5±13.8)mL],平均住院天数多[(7.60±1.58)d、(5.20 ±0.22)d],医疗费用高;RCS组产后出血率(5.48%)较PCS组(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史并非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无试产禁忌者可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的防范和处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杨孜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0)
剖宫产作为母胎紧急状况下终止妊娠的急救措施、阴道生产之外的补救分娩方式,已经是产科非常基本的手术,也是世界范围内妇女们接受的最普遍的手术。近年,报道的欧美国家的剖宫产率在20%~30%[1-2]。而我国局部地域或医院的剖宫产率可高达60%以上。剖宫产术中术后及至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段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0)
1剖宫产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现象。例如在美国,2006年剖宫产率达到31.1%,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5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剖宫产率不应该超过15%,如果超过这一比例,对母亲和孩子所带 相似文献
6.
7.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以及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6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5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孕产次,发病至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首发症状,发病部位,诊断过程,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经过及结局。结果:剖宫产瘢痕妊娠占同期异位妊娠的1.1%,与同期正常妊娠数之比为1:1368。2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1.4岁,92%的患者仅有一次剖宫产手术史,发病至末次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为4月至15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和阴道流血,其中11例发生阴道大出血。16例(64%)患者分别误诊为宫内早孕(14例)和滋养细胞肿瘤(2例)而给予相应处理,仅9例治疗前确诊。通过剖宫产病史,妇科检查和超声、磁共振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治疗方法包括全子宫切除和保守性治疗(全身或孕囊内甲氨蝶呤注射和保守性手术)。2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较少见,临床易误诊,对有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应结合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以早期诊断,强调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个体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2391例指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构成及医生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 对密云医院2004-2006年度2 391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为51.92%(2 391/4 605),主要指征依此为:胎儿窘迫21.04%(503/2 391)、要求手术19.41%(444/2 391)、产程停滞9.20%(220/2 391)、臀位8.95%(214/2 391)、巨大儿7.44%(178/2 391)等.其中臀位的剖宫产率为90.68%(214/236),巨大儿的剖宫产率为73.55%(178/242).新生儿窒息率为3.01%(73/2 423).(2)剖宫产率上升并未降低围生儿死亡率.(3)3年来以要求手术、巨大儿、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妊娠期糖尿病为剖宫产指征的比率明显升高,是我院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4)要求手术的孕妇中,以担心产程疼痛、认为剖宫产安全、担心难产而急诊剖宫产为主要原因.结论 应加强国产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终止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分析了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瘢痕妊娠患者,均先采用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灌注甲氨蝶呤(MTX)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48h后在超声监视下行负压吸宫人工流产术,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全部保留了子宫,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5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剖析近5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近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所有剖宫产病例的手术指征的构成比及主要顺位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和难产占分娩总数的比例轻度下降,产钳助产占分娩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的变迁因素,剖宫产构成比下降的有瘢痕子宫、骨盆狭窄、妊娠并发症等,变化不大的是胎儿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有显著升高的是妊娠合并症、产程异常、社会因素。结论:如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随时代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