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牵引成骨技术扩张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已获成功,近年来十分盛行。本文综述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颌骨发育不良病例的髁状突的影响,阐述应用传递牵引技术对重建髁状突切除术的髁状突和颞下颌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患者的锥形束CT(CBCT)资料,探讨其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方法对39例ICR患者及28例正常人行颞下颌关节的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R组与正常组间髁突内外径、前后径、水平角、关节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现为ICR组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减小,水平角则增大。结论 ICR的影像学主要表现是髁突的变小、前斜面的吸收、结节斜度的降低,同时髁突有往前内旋转和往上移动的趋势,这些指标可用来评估ICR的进展、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灌洗和透明质酸钠治疗不同病程的颞下颌关节(TMJ)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TMJ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26例(138侧关节)进行关节灌洗和透明质酸腔内注射治疗,按发病病程分为三组:6个月以内组36例;6~12个月组42例;12个月以上组48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并对三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总有效率为88.9%(112/126)。其中6个月以内组术后张口度平均增加(8.2±3.4)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4.8±1.4)mm,91.7%(33/36)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4.4%(34/36)。6~12个月组张口度平均增加(8.0±3.2)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4.4±1.5)mm,90.5%(38/42)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2.9%(38/42)。12个月以上组术后张口度平均增加(7.1±4.1)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3.5±2.4)mm,81.3%(39/4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83.3%(40/48)。三组比较,张口度、侧向运动改善、疼痛缓解及有效率,6个月以内组和6~12个月组均优于12个月以上组(P<0.05),而6个月以内组和6~12个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灌洗术和透明质酸钠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在12个月以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2个月以上。因此,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分化需要合适生长因子的调控,利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促进其生长、定向分化和加速骨缺损修复是近年来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将含人pcDNA3.1-bFGF真核表达载体DH-5α菌扩增,用EndoFree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抽提质粒,并对所提取的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bFGF质粒转染到生长良好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其产物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 结果与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转染细胞确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且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胞浆。转染细胞增殖活力加强,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比例更高(P < 0.05)。提示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能将pcDNA3.1-bFGF成功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可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状态,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5.
骨髓与钙磷陶瓷复合移植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磷陶瓷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骨引导性,但没有骨诱导性;骨髓细胞具有骨诱导性,且本身具有成骨的能力,单独移植后,其成骨效果不恒定。骨髓和钙磷陶瓷复合物在培养皿中,在移植到皮下肌肉中及在骨缺损中修复移植实验结果表明:骨髓和钙磷陶瓷复合移植后,具有骨引导性和骨诱导性,其成骨作用显著。对该复合物成骨作用的细胞起源和移植成功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重建上颌骨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重建上颌骨的方法。方法2003年9~10月,对2例上颌骨缺损患者行髂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同期骨结合式种植体植入术,其中1例为二期重建,1例为即刻重建。结果2例患者随访8~9个月,上颌骨外形满意,无口鼻漏,语音清晰,完成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关系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上颌骨缺损,不仅可以用软组织封闭口鼻漏,口腔上颌窦漏,恢复面部外形,还可以用骨组织重建上颌骨,牙槽骨等结构,同时利用种植体进行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在上颌骨重建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术后行X线、核素骨显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复合珊瑚骨移植术后6周有明显的成骨现象,12周骨缺损被修复。复会珊瑚骨移植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珊瑚骨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珊瑚骨与骨髓复合为成骨作用提供支架、成骨细胞和骨诱导物质,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良好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8.
选用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16例颌骨肿瘤术后颌骨缺损,观察10至24个月,术后行X线检查,^99mTc-MDP核素骨三相显像,结果发现,13例I期愈合,2例延迟愈合,1例失败;术后1个月植骨区开始出现核素浓聚,3个月珊瑚骨开始被吸收,12个月完全被宿主骨取代,不留痕迹。结果表明,珊瑚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可以加速颌骨缺损的修复,是可供选择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9.
背景:颌面骨缺损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同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成为该类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目的:将转染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珊瑚骨的复合培养,观察转染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凶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生长状况.设计、时间及单位:骨组织工程实验,于2006-0312008-06 在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完成.材料:选用海南省浅海滩产石头状滨珊瑚为原料,将其制成8mm×8mm×2mm的珊瑚人工骨小块.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出的骨髓间充质下细胞进行纯化,利用脂质体转染bFGF-pcDNA3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转染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不同珊瑚表面.主要观察指标:MTT法观察细胞-支架联合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珊瑚支架上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MTT法检测显示细胞-支架联合培养转染组细胞与联合培养未转染组细胞增殖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培养转染组细胞生长增殖强于未转染组细胞.而联合培养的转染组细胞同单纯培养转染组细胞增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附在珊瑚上,并在材料上完全铺展,形态多样,细胞向孔内长入或跨越微孔表面,部分区域有细胞外基质形成.结论:转染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生长状况较未转染组好,珊瑚人工骨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可以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千细胞的定向分化需要合适生长因子的调控,利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促进其生长,定向分化和加速骨缺损修复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人pcDNA3.1-bFGF真核表达载体DH-5α菌扩增,用EndoFree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抽提质粒,并对所提取的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bFGF质粒转染到生长良好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m-blot检测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其产物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结果与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转染细胞确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且表达部位丰要位干胞浆.转染细胞增殖活力加强,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比例更高(P<0.05).提示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能将pcDNA3.1-bFGF成功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可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状态,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