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中,外感伏邪,内伤伏邪,正气是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治疗上扶正以"调肝、健脾、滋肾"为主,祛邪以祛除风热毒邪,气郁、湿浊、瘀血为先。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理及其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复发及转移的根源,具备自我更新、无限增殖、高致瘤性、强耐药性及多向分化的"干性"特点。伏邪致病之"毒自内生,深伏血道,内藏脏腑,流注全身,伺机为患,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即是对肿瘤干细胞"干性"的极致描述。引发了笔者在"肿瘤干细胞"视角下探析"伏邪-肿瘤发生"病机关联,以期为肿瘤中医发生学提供新认识,进一步为阐释中医"扶正祛邪"治疗肿瘤提供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鑫  张俊龙 《北京中医药》2006,25(3):155-157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伏邪理论的思路,总结了历代医家关于伏邪概念的认识,提出了伏邪概念的实质.认为导致疾病过时而发的藏于人体的致病因素、可以通过仪器等检测出的病灶、引起疾病反复发作的因素、尚未发作的遗传病、导致其发作的致病因素等,统属伏邪范畴.  相似文献   
5.
"伏邪"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内因之一。根据"伏邪"理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位在肺,病机为肺卫不固、肺失宣肃、肺气不足、邪伏于肾。该病的病机核心为"邪伏正虚",治疗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根据该病标本虚实不同,处以不同方剂,旨在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对伏邪理论见解独到,其存世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有着丰富论述。强调清晰鉴别、明确辨析新感与伏邪之不同,重视伏邪时间节律性、病位特异性等特点,从正邪两方面认识伏邪的发生与发展。根据邪气性质特点,灵活选择卫气营血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将伏邪分为发作期与潜伏期分期论治结合伏邪邪气潜伏的病理状态,创立搜法为伏邪治疗的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7.
伏邪具有感而不发,潜藏一段时间而后发作的特点.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1].《灵枢·贼风》云:"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明确提出伏邪致病具有"因加而发"的特点.发病条件除与邪气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体正气强弱相关外,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也可引起,如六淫、情志、饮食劳逸等均可成为诱因,导致疾病发作[2].  相似文献   
8.
基于"冲任失调、伏邪致病"理论探讨女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因房事不洁而使外在毒邪藏于体内损伤气血阴阳,日久则冲任失调,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随月经气血阴阳周期性变化。治疗上,经前期以疏肝清热为主,月经期以行气通经为要,经后期治以益气养血为宜,使冲任调和,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为冲任失调所致的皮肤性病诊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伏邪”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伏邪理论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中的应用,为中医防治宫颈HPV感染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 从伏邪的源流、致病特点出发,结合宫颈HPV感染的发病机制,探讨伏邪理论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并附医案一则加以验证。[结果] 宫颈HPV感染具有隐匿性、迁延难愈性、易火化等特点,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中医“伏邪”有相似之处。宫颈HPV感染的根本病机是正虚邪实,以肾气亏虚、脾失健运、肝失所养为本,伏毒、痰、瘀为标。在具体治疗上,应本着扶正祛邪的原则,扶正以固肾培元、调补阴阳,兼以健脾养肝为要,祛邪以祛湿解毒、化痰消瘀为法;同时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对宫颈HPV感染进行分期论治。所举医案中患者辨为肝郁脾肾虚、浊瘀阻滞型,以疏肝健脾补肾、活血利湿止带为主要治法,临床效果明显。[结论] 从“伏邪”理论论治宫颈HPV感染,为中医药防治宫颈HPV感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故可从伏邪理论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的慢性期多以正虚为主,有阴虚火旺证和气虚不摄证之分,以此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