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6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35篇
  4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Haissaguerre等[1]于1996年率先报道的一种房颤类型,该型房颤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如肺静脉)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引发房颤,而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心奋灶可使房颤得以根治[2,3]。本文就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综述。1 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  最近,Hocini等[4]报道了100例局灶性房颤共181个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其中有172个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95%),特别是左、右上肺静脉(115172)更为常见;剩余的9个异位兴奋灶分别位于右房侧壁(3)、房间隔(2)及…  相似文献   
932.
我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日新月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积淀和发展,导管消融已经从一种探索性的操作发展成为今天根治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房颤的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日常工作之一。目前已有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Pappone报道的阵发性房颤消融试验将198名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两组成功率分别为86%和22%,导管消融组发生1例短暂性脑缺血和1例心包渗出,药物治疗组有23例出现副作用。Oral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中,146名慢性房颤患者被随机分为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933.
肺静脉前庭的组织解剖学特点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和左房相延续的区域,胚胎发育中由肺静脉与左房融合、吸收逐渐形成,该处肌纤维走行复杂,可呈环形、纵行或斜行排列,不同肌纤维相互交错、各向异性明显,激动在此处传导时存在明显延缓或阻滞。肺静脉及其前庭组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肺静脉前庭区域的组织解剖学特点,对理解心房颤动发生、维持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4.
目的 比较需血运重建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的性别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血运重建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终点事件与二级预防情况.结果 3763例患者中,女性797例(21.2%),其中早发冠心病123例,占女性患者的15.4%;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387例,占男性患者的13.0%.与男性相比,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或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比例小.男性患者吸烟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的较多,血脂异常、肥胖或超重在男性患者更为显著.女性患者前降支病变的比例高,血运重建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更多的女性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终点事件无显著性别差异.结论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与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35.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是2种常见的伴随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健康经济负担的心脏疾病。两者常常共存,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Ⅱ~Ⅲ级10%~26%,Ⅳ级可达50%~([1])。虽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很多大型队列研  相似文献   
936.
目的 了解药物洗脱支架(DES)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状况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置入DES后各时期支架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CI)并置入至少1枚DES的所有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Ccr)将患者分为2组:Ccr≥60 ml/min组(肾功能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和Ccr<60 ml/min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ARC Dublin定义判定支架血栓事件.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各期支架血栓(ST)发生率.结果 共入选2377例患者,Ccr≥60 ml/min组2020例(85.0%),Ccr<60 ml/min组357例(15.0%).Ccr<60 ml/min组患者的随访期病死率高于Ccr≥60 ml/min组[4.5%(15/334)与1.2%(22/1859),P<0.001],但2组患者间急性期、亚急性期、晚期和晚晚期ST的发生率均无差异(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肾功能本身并非死亡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929,95%CI=1.178~3.157,P=0.009)、糖尿病(OR=1.914,95%CI=1.055~3.470,P=0.033)和年龄(OR=1.051,95%CI=1.005~1.099,P=0.030)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置入DES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危患者使用DES的远期病死率较高,但风险的增加并不归咎于支架血栓的增加.  相似文献   
937.
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仍是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传统人工压迫止血后患者需平卧12小时以上,痛苦往往超过操作本身,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人工压迫止血后3小时下床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38.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9.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治疗延迟的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11月潞河和宣武两院连续住院并确诊的STEMI患者,将门-治疗时间分为门-CCU、CCU-签字和签字-治疗三个环节,调查其时间分布并分析影响院内治疗延迟的因素。结果412例入选患者,各环节中位时间:门-CCU 30.0min,252例患者在发病12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溶栓145例,介入治疗107例,CCU-签字同意治疗时间分别为15.0min和46.5min。签字-溶栓治疗10min,签字-介入治疗45min,门-针(DTN)和门-球囊(DTB)时间分别为65min和135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门-CCU时间延迟的独立变量是:门诊就医,院内就诊次数,不愿打扰他人和直接转运到指定医院。影响门-囊时间延迟的变量是认为是非心脏起源疾病,CCU-签字同意治疗时间和女性。结论院内治疗时间明显高于指南标准。院内治疗环节过多,家属签字时间过长是导致院内治疗延迟的主要因素,应建立积极治疗的院内制度。  相似文献   
940.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置入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v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后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血栓的情况,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置入DES后的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2005年12月连续入选了834例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按置入支架类型将患者分为DES组(n=583)和BMS组(n=251)。主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全因病死率;次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非致死性MI、再次血运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ES组明显降低了24个月时死亡[3.2%vs 5.1%,危险比(hazard ratio,HR)0.34,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0.12~0.94,P=0.038]和心性死亡的风险(2.2%vs 4.4%,HR=0.29,95%CI:0.13~0.87,P=0.027),非致死性MI和心性死亡与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确和可能的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1.9%vs 2.0%,HR=0.96,95%CI:0.51~2.17,P=0.351)。DES明显降低了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10.5%vs 20.7%,HR=0.24,95%CI:0.11~0.78,P<0.001)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8.9%vs 17.1%,HR=0.33,95%CI:0.16~0.87,P<0.001);与BMS组比较DES组的MACE的风险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vs 27.9%,HR=0.19,95%CI:0.09~0.85,P<0.001);其主要与DES组患者的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降低有关。结论与BMS相比,DES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24个月时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和MACE的风险,而未增加非致死性MI和支架血栓的风险。置入DES后死亡风险的降低原因,主要与DES降低再狭窄后的死亡和MI风险,获得更高的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未增加支架血栓的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