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多脏器损伤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收集68例SFTS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肝脏、心脏、血液系统、肾脏、脑等脏器损伤的症状和体征、生化指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肝损伤发生率为97.06%(66/68)。早期、极期和恢复期ALT四分位数分别为76.6(44.1,126.0)、131.1(73.0,219.5)、120.6(74.3,199.0)U/L,AST四分位数分别为164.6(92.3,283.6)、249.5(107.5,426.0)、101.3(49.0,188.0)U/L。心肌酶变化以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升高为主,早期、极期和恢复期LDH四分位数分别为677.5(389.0,1 412.5)、922.0(618.0,1 804.5)、470.0(306.0,733.0)U/L,α-HBDH四分位数分别为398.5(196.3,662.3)、584.0(372.5,895.0)、317.0(226.0,478.0)U/L,肌酸激酶同工酶基本正常。WBC降低、PLT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7.65%和100%。早期、极期和恢复期WBC四分位数分别为2.56(1.00,6.40)、3.14(1.93,7.16)、4.22(3.11,6.34)×10~9/L,PLT四分位数分别为40.7(23.3,53.3)、40.0(25.2,51.3)、123.0(58.0,218.8)×10~9/L。27例尿潜血阳性,45例尿蛋白阳性,但肾功能指标肌酐和尿素氮无明显异常。11例意识状态改变,5例病理反射阳性。4例(5.88%)死亡,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肝脏、心脏、肾脏、血液等器官系统损伤是SFTS的重要临床特征,在该病早期即出现损伤并持续加重,极期损伤最重,多数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DKK1 siRNA干扰的DKK1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瞬时转染DKK1 siRNA至培养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DKK1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活性β-catenin、MMP14表达情况。结果转染DKK1 siRNA至Ishikawa细胞使细胞中DKK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21.00%(t=3.05,P<0.05), DKK1蛋白表达降低39.35%(t=40.97,P<0.01)。侵袭实验中DKK1 RNAi组的细胞均数140.8±4.733,高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均数123.7±6.700,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13.82%。迁移实验中DKK1 RNAi组细胞均数(152.0±3.528)高于空白对照组(130.6±4.061),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16.39%。DKK1 siRNA处理后,细胞中活性β-catenin、MMP14荧光增强,提示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DKK1具有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DKK1这一作用过程。DKK1不失为抑制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有效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老年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菌株184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PCR和毛细管电泳对7个位点进行分析,利用Bio Numerics 5.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84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共产生139种基因型,呈现明显的基因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可分为3个基因群,其中Ⅰ群包含93.06%的菌株。结论本医疗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具有明显的优势菌群,其感染来源仍以院内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常见真菌的种类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真菌鉴定,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菌种的构成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结果共收集培养得到399株真菌,标本类型以尿液为主,念珠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88株,占47.1%;丝状真菌中以烟曲霉菌为主,共25株,占6.3%。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大部分在95%以上,但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只有65.1%。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有着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其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对2008-2016年北京地坛医院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 M抗体检测,了解该院麻疹流行趋势,为麻疹防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12月报告的4194例疑似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4194例,检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1936例,阳性率为46.16%.2009年和2010年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49%和63.38%,明显高于其他年份.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以2、3、4、5月较为集中,在春季麻疹流行出现高峰.不同性别人群之间,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478).小于1岁的婴儿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1%,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4,P<0.001).结论 小于1岁的婴儿为高发人群,应提高其麻疹免疫水平,但也不能忽视成年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3年的1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已知4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8个病毒耐药位点使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Sanger法)直接测序,检测耐药;统计分析病毒基因型耐药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预后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CHB患者共有47例(29.8%)出现了病毒基因型耐药,常见的变异位点为204M-I(18例)、204M-V(8例)、181A-T(10例)、181A-V(5例)、180L-M(14例)。有家族史、HBeAg阳性,既往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倍患者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发生率分别为38.8%,34.8%,34.6%和50.0%。COX多因素回归还发现HBV-DNA基因型耐药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OR值为4.704(95%CI:1.199~18.454)。结论 Sanger法直接测序是HBV-DNA基因型耐药的可靠方法。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eAg阳性以及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基线ALT≥5倍患者中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HBV-DNA基因型耐药还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出现污染类型的内部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 DNase)的处理、去除反转录步骤等手段观察DNA质粒型质控品、RNA假病毒型质控品以及阳性患者核酸标本的扩增反应情况变化。结果 DNase处理1∶5、1∶25、1∶125和1∶625四个稀释度的DNA质粒型阳性质控品在15 min以上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对RNA型的作用不大,可用于验证DNA型污染;去除反转录步骤对RNA型假病毒质控品的靶基因扩增有明显的影响,而对DNA型没有作用,可用于验证RNA型污染。结论 通过结合DNase和去除反转录步骤的方法可以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污染成分的类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HCV合并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指标,分析混合感染后的基因型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431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HCV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其中HCV感染合并HBV感染者60例作为试验组,HCV感染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60例HC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血清进行HCV RNA和HBV DNA载量检测,并对HCV和HBV进行基因分型及检测生化指标。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高于1 × 105拷贝/ml的感染者分别为68.33%(41/60)和31.67%(1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35.35、P = 0.0403)。试验组患者HCV的3个亚型分别为1b 71.67%(43/60)、2a 26.67%(16/60)和6a 1.67%(1/60),HBV分型C、B基因型分别为83.33%(50/60)和41.67%(2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38.15、P = 0.0326)。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转氨酶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56.67%(34/60)和25.00%(1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0.65,P = 0.0214)。 结论HCV合并HBV感染后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感染后抗-HCV水平不受影响。感染的HBV受HCV的抑制。HCV合并HBV感染者可能会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及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230例老年ACI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同年龄段1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LDL-C/HDL-C、non-HDL-C、RLP-C及sLOX-1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偏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老年ACI的关系,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斑块稳定性、IMT、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LDL-C/HDL-C、non-HDL-C、RLP-C、sLOX-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ACI患者LDL-C/HDL-C、non-HDL-C、RLP-C及sLOX-1水平,无斑块患者<稳定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中度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