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19篇
  免费   3534篇
  国内免费   1511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674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563篇
内科学   3489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3904篇
特种医学   7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580篇
综合类   13493篇
预防医学   3630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6037篇
  96篇
中国医学   6099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15篇
  2023年   1525篇
  2022年   1666篇
  2021年   2161篇
  2020年   2332篇
  2019年   2337篇
  2018年   980篇
  2017年   1874篇
  2016年   1884篇
  2015年   2006篇
  2014年   3400篇
  2013年   3068篇
  2012年   3672篇
  2011年   3495篇
  2010年   3055篇
  2009年   2681篇
  2008年   2581篇
  2007年   2323篇
  2006年   1995篇
  2005年   1874篇
  2004年   1716篇
  2003年   1506篇
  2002年   1239篇
  2001年   997篇
  2000年   508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81.
目的 首次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并借助体外细胞实验,初步探讨毛蕊异黄酮苷在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该物质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脑缺血后血管再生修复机制提供重要帮助。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大鼠预先实施假手术并作为空白血清供体,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另一组大鼠预先实施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手术以复制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动物作为含药血清供体,术后按照50mg/kg?bw的剂量灌胃毛蕊异黄酮苷溶液。各组动物每天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采血。配置不同血清含量(5%、10%、15%)的培养基并对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观察不同含药血清对EPCs形态数量的影响,进而选择适宜的含药血清,借助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分别考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形成管腔的能力的变化,并采用聚合酶联免疫反应(ELISA)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5%和10%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内皮祖细胞增值且对细胞形态无影响;15%含药血清使细胞形态改变,生长受到显著抑制。10%含药血清能够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迁移作用和形成管腔的能力(P < 0.01)。ELISA结果显示,含药血清中内皮祖细胞动员因子(VEGF、SDF-1、G-CSF、GM-CSF、EPO)含量与空白血清中的各参数相比均显著升高(P < 0.01)。结论 体外实验初步表明,毛蕊异黄酮苷吸收入血后,能够调动多种内皮祖细胞动员因子进入血循环,这些物质对激活内皮祖细胞参与机体脑缺血后的血管再生修复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康复护理,持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4.42%,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0.93%(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及吞咽功能恢复,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补气阴化痰瘀法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活动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脑卒中后医院活动性肺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补气阴化痰瘀中药,疗程7d;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SI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超敏C反应蛋白(HCRP)、降钙素原(PCT)指标.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APACHE-Ⅱ评分、CPSI评分、PaO2/FiO2、HCRP、PCT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气阴化痰瘀法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活动性肺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取穴廉泉、夹廉泉、翳风、风池,予以连续波,频率2 Hz。两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每周6 d,连续治疗4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并观察“声嘶语謇”等9个症状积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结合导管球囊扩张术可减轻吞咽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患者rt-PA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04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时间窗内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二者短期预后及不良事件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二者对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在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相对较低。结论轻型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自护能力、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认知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护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1及2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自护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究微小RNA-191(miR-191)、微小RNA-18a(miR-18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脑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进行对照研究(健康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91、miR-18a表达水平,分析miR-191、miR-18a单一及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价值,分析不同预后miR-191、miR-18a水平及MRS评分,并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因素。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糖尿病史人数、miR-191表达水平升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降低(P 0. 05);血清中miR-191、miR-18a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78、0. 765,截断值分别为1. 28、0. 86;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 907;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miR-191表达水平及MRS评分均较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较低(P 0. 05);糖尿病史、miR-191、MRS评分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危险因素(P 0. 05),miR-18a为预后保护因素(P 0. 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iR-191呈高表达,miR-18a呈低表达,两者均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进程,两者联合检测可较好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雷贝拉唑,对比两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临床预后及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并对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事件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90 d后的mRS评分为(2. 40±1. 06)低于对照组的(2. 90±1.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5. 85±4. 13)低于对照组的(7. 97±3.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对比,观察组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 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14尿素呼吸实验阳性、CYP2C19*1/*1型基因、高入院NIHSS评分是抗栓期间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雷贝拉唑对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对于使用双联抗栓药物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用雷贝拉唑有利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特别是对于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CYP2C19*1/*1型基因、高入院NIHSS评分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雷贝拉唑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