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6篇
  免费   840篇
  国内免费   928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80篇
妇产科学   104篇
基础医学   871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2440篇
内科学   1004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193篇
特种医学   4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961篇
综合类   5460篇
预防医学   1910篇
眼科学   305篇
药学   3279篇
  9篇
中国医学   2777篇
肿瘤学   13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869篇
  2011年   1039篇
  2010年   973篇
  2009年   978篇
  2008年   1850篇
  2007年   1299篇
  2006年   1112篇
  2005年   1350篇
  2004年   992篇
  2003年   966篇
  2002年   752篇
  2001年   659篇
  2000年   538篇
  1999年   443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58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老年病区489株念珠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老年人院内念珠菌感染及其耐药状态。方法 对2001年-2002年老年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中分离的489株念珠菌进行鉴定,用真菌药敏卡作念珠菌对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痰液标本念珠菌检出率最高,达84.7%,其次是粪便标本为7.5%;共分离白色念珠菌348株,占71.2%,热带念珠菌64株,占13.2%,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是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灰黄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80%左右。结论 老年病区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严重基础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是老年人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真菌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胆道系统的多种疾病与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也越来越多。了解胆道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分析了近三年我院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3.
为增强中频电子治疗仪的物理功能、分离治疗阈值与疼痛阈值,有效地克服机体适应性等问题,针对FNS(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SCS(spinal cord stimulation)模块进行分析,根据频谱分析和自相关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用随机信号调幅的中频微分型指数信号作为电刺激的波形,它不仅能分离治疗阈值与疼痛阈值,而且也能解决对机体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大量不合理使用及各种介入治疗手段的应用,非发酵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了解近期非发酵菌检出及耐药情况,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本调查对我院2005~2007年分离出的208株非发菌酵进行统计和耐药分析。  相似文献   
85.
肠球菌部分致病基因和表型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的肠球菌6种致病基因和2种表型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临床分离的145株肠球菌的6种致病基因,用7%兔血平板和3vA,明胶平板检测B溶血和明胶溶解表型。结果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6种致病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gelE 72.9%、30.6%;efaA 79.2%、36.7%;cylA 54、2%、34.7%;esp 34、4%、36.7%;agg 18.8%、0;ace28.1%、0。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β溶血分别为45.8%、20.4%;明胶溶解分别为35、4%、16.3%。结论 粪肠球菌6种致病基因和2种表型的检出率高于屎肠球菌;尿标本比痰标本肠球菌致病基因的检出率高;gelE、efaA和cylA在粪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其他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了解我院2006年度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现状.方法 收集2006年我院临床各科送检标本,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 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554株,排在前五位的病原菌共2449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30株、大肠埃希菌532株、肺炎克雷伯菌498株、白假丝酵母菌4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68株.从药敏结果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6.8%和96.0%;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15.5%;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利福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较低为18.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几种我院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耐药现象仍然严重,应加强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方法: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高压冲洗取石胆管壁一期缝合术;全麻下四孔法建立气腹,插入套管及分离钳。腹腔镜下胆囊管总管探查。方法同前,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结果:58例胆总管切开高压冲洗取石组,有黄疸者均完全消退,无一例胆漏发生,B超复查未见胆管残余结石。42例胆道镜取石组,总管探查14例术后无胆漏发生。  相似文献   
88.
背景: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目的:实验拟观察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对家兔痛阈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背根神经结靶向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3/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雄性新西兰兔24只,体质量2.3~2.8 kg:空白明胶微球(自制);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自制,载药量为9.8%).微球系院内药理学实验室高级技师协助制备.干预:24只家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甲蓝磁性微球15 mg组:在外磁场作用下家兔蛛网膜下腔注射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15 mg:空白磁性微球15 mg组注射单纯磁性微球15 mg:假手术对照组:麻醉和手术步骤同其他组,每组8只.主要观察指标:连续观察注射药物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及脊髓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最后取脊髓腰骶端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24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亚甲蓝磁性微球15 mg组家兔后肢电痛阈值在给药后第1~6天明显升高,与自身给药前及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亚甲蓝磁性微球15mg组家兔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第1~11天明显延长,与自身给药前及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13 d恢复正常.③病理观察显示各组脊髓背角结构、形态正常,神经轴索排列正常,灰白质界限清楚,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组背角均有少数未完全降解的微球,各组的脊髓前角可观察到形态正常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及神经轴索,结构完整.结论: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可靶向阻滞脊髓背根神经结,提高家兔的痛阈并延长体感诱发电位,具有"感觉-运动"分离阻滞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长效靶向神经阻滞剂.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在不孕不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Q-PCR和金标法检测60对不孕不育夫妇的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精液或前列腺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FQ-PCR检测不孕不育夫妇中男、女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46.7%、55.0%,而金标法分别为26.7%、3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FQ-PCR较金标法更敏感,是诊断不孕不育沙眼衣原体感染更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组分的提取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硫酸铵沉淀、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75凝胶层析的方法,从地鳖虫体内提取出纤溶活性蛋白并检测其活性,研究其体外抗肿瘤的作用;并通过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对2种肿瘤细胞(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和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增殖抑制及周期的影响。结果(1)地鳖虫体内存在具有纤溶活性的纤溶活性蛋白;(2)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3)随着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浓度的增加,G1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G2/M期的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结论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