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67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通过对22例戴全口义齿2~5年患者常规修复新总义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面部测量、头部X线片及(牙合)磨耗测量,发现面部形态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下颌:面下1/3距离更接近面中1/3;(牙合)间隙减小;下颌颏点向下、向后移位;下颌体呈现顺时针旋转移位;上颌骨移位不明显,说明咬合垂直距离影响面部形态。(牙合)垂直距离恢复升高对无牙颌面部变化的长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螺纹的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即刻负载的5种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0.8mm、1.6mm和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以及双螺纹和三螺纹种植体),进行垂直和水平加载,分析5种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相对位移。结果在3种不同螺距的单螺纹种植体中,垂直加载时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分别为1.600μm和1.199μm),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2.451μm和2.019μm);在螺纹密度相同、旋转角度不同的3种种植体中,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1.994μm和1.602μm);在螺纹旋转角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种植体中,双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分别为1.913μm和1.495μm)均比1.6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分别为2.412μm和1.799μm)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均比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小。结论随着种植体螺纹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旋转角度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密度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73.
高龄老年人根管治疗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总结高龄老年人根管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患有各种系统性疾病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243例共292颗需进行根管治疗的牙齿的诊断治疗进行临床研究。结果:高龄老年人的牙齿进行根管治疗是可行的,是治疗根尖周炎的有效方法,老年人的根管治疗有其自身的特点。结论:在老年人牙齿的根管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老年人的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74.
无牙颌位至最大开口位下颌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无牙颌位至最大开口位时下颌颏部及髁突顶部的运动轨迹的规律,分析在无牙颌患者牙尖交错位建He与此运动轨迹的关系。方法:分别对22例无牙颌患者行无牙颌位、牙尖交错位和最大开口位时的头颅侧位X线片拍摄,测定在二三个位置时颏前点、髁突顶点以及相应的面角的改变。结果:颏前部从无牙颌位至牙尖交错位及最大开口位发生向下向后的移位,髁突顶发生向下向前的移位,SNPg角逐渐减小。结论:颏部及髁突从无牙颌位到最大开口位下颌的位置出现旋转性的位移,颏前部及髁突顶部可出现不同的旋转曲线,在此轨迹上有助于帮助确定牙尖交错位建He点。  相似文献   
75.
同种异体神经行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报告3例同种异体神经成功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体会。方法:对3例面神经损伤,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在同种异体神经后无异常反应,切口愈合良好。1名患者术后9个月运动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人体面神经缺损,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了切取自体神经的弊端,在临床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63例病例的X线分析,探讨牙根纵裂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对63例牙根纵裂的患者,通过临床检查、X线检查、进行咬合创伤的分析。结果:X线显示牙根纵裂的牙齿,个别根周出现牙槽骨破坏吸收性阴影,病变部位牙槽骨高度降低或呈楔形吸收,根管腔增宽或出现明显的根纵裂片移位,牙齿向病变方向倾斜。结论:较大的咬合力及有害应力长期集中在患牙的近中部位,是牙根纵裂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奥硝唑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单次静滴奥硝唑0.6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唾液中奥硝唑的药物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处置符合二室模型,药峰浓度Cmax为(7.045±1.363)mg/L,t1/2β为(14.966±2.409)h,AUC0-∞为(61.478±11.733)mg·h/L,AUC0-t为(79.864±19.717)mg·h/L。结论:本试验证明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浓度较高,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78.
自1960年7月美国Maiman研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现激光器已多达数千种,应用范围涉及到各个领域。自60年代即开始了激光用于牙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964年即有学者试用激光代替牙钻和焊接支架。1965年美国学者Steern首次报导了CO2激光照射牙釉质的影响,以后法国、日本、芬兰等也相继开展了激光防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1966年,Kinersl用Rb(红宝石)激光进行不同厚度的牙釉质和牙本质孔实验拟代替牙钻。由于后来证实红宝石激光照射牙硬组织时可产生能够导致牙髓损伤的高温,激光应用于牙体硬组织领域的研究受到限制,但激光在口腔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较快。  相似文献   
79.
背景: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采用保留舌侧部分骨皮质的截骨方式,没有间歇期,与以往其他牵张器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对该方法成骨时间及质量都需要进行重新评价.目的:通过对新生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骨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雄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体质量21~26 kg,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饲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用牵张器为自行研制.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为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858 Mini Bionix Ⅱ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为美国MTS公司生产.方法:实验于2000-07/2004-05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采用统计软件随机法将实验犬分为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每组各6只.两组实验犬左侧下颌骨均为实验侧,右侧下颌骨为自身对照侧.②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分别于牵张完成后3,6个月麻醉后处死实验犬,切取下颌骨标本,对牵张间隙上方、牵张间隙及牵张间隙下方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同时切取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进行压缩生物力学测试,计算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牵张侧及对照侧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②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结果:纳入实验犬12只,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牵张间隙上方骨密度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8,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侧各区域间的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压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74,-3.534,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指标较牵张3个月组均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的新骨有足够的强度和质量,可以进行种植等后期修复.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于1994-01/1997-12选择本院口腔修复门诊收治的无牙颌患者中符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同时垂直距离减低的患者48例。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同意。将48例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垂直距离减低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减低1.8~6.0mm组18例,减低6.1~10.0mm组20例,减低10.1 ̄14.0mm组10例。通过重新制作一副全口义齿的方法治疗,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在合适的范围内,3组全口义齿的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前分别平均为63.4,60.6,54.2mm,恢复后咬合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67.8,68.4,66.4mm,平均抬高4.4,7.8,12.2mm。通过拍摄正中颌位时颞下颌关节薛氏位X射线片测量各组前、后、上关节间隙。结果:垂直距离恢复前,减低1.8~6.0mm组关节后间隙,减低6.1~10.0mm组关节前、后间隙、减低10.1 ̄14.0mm组关节上、后间隙左右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垂直距离恢复后,3组关节间隙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牙颌咬合垂直距离减低后可以导致两侧髁状突位置发生不对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