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9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338篇
耳鼻咽喉   73篇
儿科学   266篇
妇产科学   118篇
基础医学   375篇
口腔科学   233篇
临床医学   2122篇
内科学   699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127篇
特种医学   2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395篇
综合类   3485篇
预防医学   1542篇
眼科学   173篇
药学   1226篇
  9篇
中国医学   1405篇
肿瘤学   26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08篇
  2011年   532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672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823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10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413篇
  1998年   415篇
  1997年   367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304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与目的 内痔是引起直肠出血的常见原因,当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时,由于存在手术禁忌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外科手术,通过导管超选择性直肠上动脉(SRA)造影可快速、准确地定位出血部位,并可同期予以栓塞,实现快速止血目的。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止血,血管腔内介入止血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国内对于超选择SRA栓塞术在内痔导致的直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其止血效果及安全性还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评价超选择性SRA栓塞术治疗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就该方法相关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2月—2021年10月接受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SRA栓塞术后3~7 d(初期止血率)及术后1~12个月的止血效果(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50例成功实施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9例内痔出血患者进入最终研究,其中Ⅱ度内痔11例,Ⅲ度内痔18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8±12.2)岁。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使用金属弹簧圈(直径2~3 mm)联合明胶海绵颗粒(直径350~560 μm)或PVA颗粒(直径300~500 μm)行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100%。27例患者术后3~7 d出血症状消失,初期止血率为82.8%(24/29),术后1个月临床成功率为86.2%(25/29)。3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时便血复发,术后6个月临床成功率为75.9%(22/29),其中2例行髂内动脉分支栓塞后症状消失,1例选择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7±2.5)个月,1例患者因术后里急后重感明显,术后1周行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小片状浅表黏膜溃疡,予以保守治疗;2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保守治疗后血肿消失,其余患者无介入栓塞相关的感染、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选择性SRA栓塞在治疗以Ⅱ~Ⅲ度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中是一种相对安全、低风险的手术方法,短期止血效果肯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左归丸(Zuoguiwan,ZGW)的补肾填精、益髓壮骨的作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方法 制备ZGW含药血清,设置10% FBS DMEM组、成骨诱导液组、2.5%空白大鼠血清-成骨诱导液组、2.5% ZGW含药血清-成骨诱导液组。采用MTT法观察各组对BMSCs的增殖,使用碱性磷酸酶钙钴染色法检测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AK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MSCs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蛋白(osteocalcin,OPN)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蛋白的表达。结果 2.5% ZGW含药血清-成骨诱导液组能够促进BMSCs的快速增殖,较早地进入平台期,促进BMSCs中AKP的分泌,提高ALP含量,上调BMSCs细胞中Runx2、ALP和 OP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ZGW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Runx2激活ALP、OPN蛋白表达,促进BMSCs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培本固疏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对照组(OVX)、中药低剂量组(D)、中药中剂量组(Z)、中药高剂量组(G)和西药组(X),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约1 g的脂肪组织。造模4周后进行药物干预,各组持续灌胃8周。计算子宫指数,测定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股骨生物力学弹性载荷、极限载荷、弹性模量等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骨代谢指标TRACP5b、sRANKL、OPG及氧化应激指标MDA、AGEs的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子宫指数、股骨近端和股骨中段BMD、弹性载荷、弹性模量均明显降低(P0. 05),OVX组血清MDA、AGEs含量明显升高(P0. 01),血清TRACP5b含量明显升高(P0. 01),而OPG、OPG/sRANKL比值下降(P0. 01);与OVX组相比,各治疗组子宫指数、骨强度均有所改善。Z组、G组及X组BMD均明显增高(P0. 05)。Z组、G组及X组TRACP5b含量下降(P0. 05)、OPG含量升高(P0. 05)、RANKL含量降低、OPG/sRANKL比值升高(P0. 05)。Z组、G组血清MDA、AGEs含量降低(P0. 05)。结论培本固疏方可以增加骨强度,通过OPG/RANKL/RANK通路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减缓骨基质吸收,抗氧化应激机制也可能参与其中,具体机制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生脉饮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桥蛋白(OPN)、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饮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OPN、LDH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VEGF、OPN、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CD4^+及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CD8^+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饮联合化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OPN及LDH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中系统评价资料库和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国家医学检索(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6月。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1170例,试验组591例,对照组579例,与对照组相比,金莲清热泡腾片组治疗手足口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5.05,95%CI[3.07,8.29]),能有效缩短退热时间(WMD=-51.42,95%CI[-58.22,-44.61])及皮疹完全消退时间(WMD=-1.96,95%CI[-2.6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优势,但所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相对较差,仍需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6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见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乏力,甚至消瘦、贫血等症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目前西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和比较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笔形束卷积算法(PBC)和各向异性分析算法(AAA)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在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采用PBC算法和AAA算法设计IMRT计划,并生成相应的验证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两种算法计算所得靶区的D_(5%)、D_(50%)、D_(95%)、D_(98%)、D_(mean)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TV的均匀性指数和CTV的适形度指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和膀胱的V_(30)、V_(40)、D_(mean),小肠的V_(10)、V_(20)、V_(30)、D_(mean),盆骨髓V_(10)、V_(20)、V_(30)、V_(40)、V_(50)、D_(mean),右股骨头的V_(20)、V_(30)、V_(40)、V_(50)、D_(mean),左股骨头的V_(20)、V_(30)、V_(50)、D_(mean)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除左右股骨头V_(40)和直肠V_(50)外,其余参考指标PBC算法结果均低于AAA算法;两种算法的验证计划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BC算法与AAA算法在宫颈癌IMRT中虽然均符合临床要求,但存在一定的剂量学差异。与AAA算法比较,PBC算法高估了偏高剂量区域即靶区剂量,低估了偏低剂量区域即危及器官剂量。  相似文献   
68.
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微柱凝胶试验(microcolum gel test,MGT)由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果易于判断以及做Coombs试验时红细胞不需洗涤等优点,已在国内广泛用于不完全抗体筛查、抗体鉴定、交叉配血和血型鉴定。我院从2002年开展LISS/Coombs交叉配血共完成20850例,检出不完全抗体18份。所检出的不完全抗体同时用传统抗球蛋白试验(AGT)和凝聚胺试验(MPT)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PCR-RFLP检测载脂蛋白CⅢ基因T-455C多态性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栽脂蛋白CⅢ(apoCⅢ)T-455C多态性的方法,探讨南通汉族人群中apoCⅢ多态性与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扩增apoCⅢ基因启动子区包含T-455C多态性在内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BseG Ⅰ酶切后电泳,分析apoCⅢ基因型,同时采用生化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结果: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455TF、-455TC和-455CC。HTG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apoCⅢ-455C等位基因频率(50.44%比33.11%)和apoCⅢ-455CC基因型频率(26.55%比12.16%)均有显著差异(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HTG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2.06倍(95%CI:1.31~3.24);-455C等位基因携带者有较高的三酰甘油(TG)和apoCⅢ蛋白水平(P〈0.05)。结论:PCR-RFLP是一种快速、敏感的分析apoCⅢ基因启动子区T-455C多态性的方法;apoCⅢ-455C等位基因与HTG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0.
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观察甘露醇不同输注速度的降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速度静脉滴注甘露醇降压效果及作用维持时间。方法将需要定时使用甘露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10min内输完,观察2组:11~20min输完,观察3组:21~30min输完,分别在输注甘露醇前和输完甘露醇时、输完甘露醇后30min、输完甘露醇后6h记录颅内压(ICP)值,观察不同速度输注甘露醇患者ICP的变化。结果3组输完甘露醇后30min内患者的ICP都有下降,以观察1组变化的幅度最大。6h后患者ICP恢复至使用甘露醇前的水平。结论使用甘露醇降压时,输注速度越快,其降压效果越好,建议甘露醇使用的间隔时间以6h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