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序及同步性影响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TsR.d,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性指标.通过分析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评估各组内左室机械收缩时序.结果:右室心尖起搏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延迟,多数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起搏较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提示与异常的电机械激动顺序相关.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用于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收缩时序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52.
目的:运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前后患者右心室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急性期变化.方法:检测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大的常规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参数,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的有心室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分析,以探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右心窜运动的影响.2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的右心室游离壁的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显著加快(P<0.05),而封堵术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接近正常对照的运动速度(P>0.05).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右心室游离壁的应变较正常对照升高(P<0.05).有心室游离壁的应变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右心室游离肇的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出现下降趋势,但是较术前而言差异不显著(P>0.05).较正常对照而言,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室间隔的运动速度及峰值应变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术后出现显著的降低(P<0.05).而室间隔部位的应变率则未发现类似变化,无论和正常对照比较还是和术前比较,均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通过迅速减轻右心室的容量负荷而影响右心室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其中右心室的形变参数对右心室容量负荷的急性变化不敏感,而右心室的运动速度受负荷改变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3.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桃核承气汤治疗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数据库获取桃核承气汤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标基因,从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到疾病-药物蛋白靶基因,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将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网络结构和节点间加权重联系的计算分析算法筛选出作用的关键基因。借助Webgestalt在线工具进行疾病-药物交集靶基因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展示。最后利用CT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学习,获取关键基因于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疾病治疗作用。结果桃核承气汤的135个化合物中有64成分通过20个靶点与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相互关联。其中AKT1、HMOX1、JUN、TNF、IL1B、MAPK14、NOS3、PPARG、ICAM1、NOS2、VCAM1、STAT1等关键基因主要通过调控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存活、抗细胞凋亡、参与能量代谢、病原识别、毒物代谢等路径,在质膜、细胞膜、吞噬细胞、线粒体自噬等分子反应中发挥作用。结论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预测桃核承气汤防治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关键靶标及其参与的相关通路,提示该方剂对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为多靶点、多通路、多选择的复杂机制,并且多与抗炎、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等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小剂量皮质激素对脓毒症休克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ScienceDirect、Ovid、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标准筛查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iew Manager4.2.9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研究,均为英文,共92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共471例,对照组4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用量或相当量<1 000 mg·d-1)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休克逆转率(OR值为1.74,95%CI为1.06 ~2.85,P=0.03),但并不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OR值为0.77,95%CI为0.50 ~1.19,P=0.25),也不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OR值为1.17,95%CI为0.66 ~2.06,P=0.59).结论: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脓毒症休克不能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但可以提高休克逆转率,且不增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尿激酶-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双特异单克隆抗体复合物(UK-BI9E11)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小鼠ivUK-BI9E11后,用平板法测定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尿激酶的活性,并计算其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本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UK-BI9E11在血中的经时变化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与注射尿激酶所得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相比,注射UK-BI9E11后的T1/2α、T1/2β均延长.结论BI9E11与UK形成复合物后,可延长尿激酶在血中的T1/2α、T1/2β.  相似文献   
56.
“宝宝,快点张嘴,啊——”“不要乱跑呀,过来坐好,你跑哪里去啊,过来!”……相信每到吃饭时间,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有宝宝的家庭中,已经相当常见.大人们端着饭碗,一边劝宝宝回餐桌吃饭,一边跟在后面追着喂.尤其是长辈们,年纪一大把了,这个时候却是生龙活虎,“尾随”着宝宝跑窜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在各种类型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77例不同临床类型肝病患者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HA、PC-Ⅲ、Ⅳ-C、LN水平,并与68例健康体检者标本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各型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与病程发展呈正相关,且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血清HA 、PC-Ⅲ、Ⅳ-C、LN水平的联合检测对于全面判断肝纤维化的活动性、纤维化程度及早期诊断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将7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臂丛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促进受损神经修复,缓解神经痛,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术后上肢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59.
有效预防和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