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核因子NF-κBp65表达及转位的影响,探讨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诱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与0.3,0.5,1.0 mmol/L的软脂酸(PA)培养6-24 h,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液中的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 blot检测总NF-κBp65蛋白及核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对NF-κBp65进行定位显示.结果:0.3-1.0 mmol/L软脂酸作用6-24 h后,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明显减少(3.03±0.34,2.71±0.36,2.64±0.25 mmol/L),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不需要胰岛素的存在;0.3-1.0 mmol/L软脂酸作用6-24 h显著减少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率(64%,33%,32%),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核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LSM显示NF-κBp65核转位增加,但软脂酸对3T3-L1脂肪细胞总NF-κBp65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脂肪酸可以诱导胰岛素抵抗,其分子机制可能与FFAs刺激NF-κB的活化转位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22.
对用吡喹酮一个疗程的剂量后仍高热不退,症状无改善的28例(男23例,女5例)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下简称急血),采用吡喹酮双疗程进行治疗。 患者平均年龄17.2岁。其中0~7岁1例(占3.6%),8~14岁12例(占42.9%),15~30岁12例(占42.9%)30岁以上3例(占10.7%)。农民14例(占50%),渔民1例(占3.6%),学生12例(占42.9%),学龄前儿童1例(占3.6%)。 病原检查:大便集卵阳性19例(67.9%),孵化阳性18例(64.3%),血吸虫病免疫反应皮试与间接血凝双项阳性7例(25%)。  相似文献   
423.
游离脂肪酸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对3T3-L1脂肪细胞IKKβ及胰岛素信号转导蛋白的影响,探讨FFA诱导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方法诱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与0.3-1.0mmol/L的软脂酸(PA)培养6-24h,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 blot检测IKKβ蛋白、IKKβ Ser181磷酸化、IRS-1蛋白、IRS-1 Ser307磷酸化、PI3Kp85蛋白及GluT4蛋白的表达。结果0.3-1.0mmol/LPA作用6-24h后,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明显减少,同时,Western blot显示,PA对IKKβ及GluT4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却能明显增加IKKβ Ser181及IRS-1 Ser307磷酸化,同时减少IRS-1蛋白和PI3Kp85蛋白的表达。结论FFA可以诱导IR,其分子机制可能与FFA激活IKKβ,使IRS-1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增加而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减少,进而使其下游的PI-3Kp85蛋白表达减少抑制葡萄糖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424.
目的:比较观察两种工艺制备的中药贴剂的抗炎镇痛疗效,验证加入水溶性药物促渗剂月桂氮卓酮缩短起效时间、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疗效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昆明小鼠200只,Wistar大鼠6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6组。小鼠二甲苯炎性水肿实验分为:①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②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200mg/kg灌胃。③贴剂+月桂氮卓酮2.4g/kg组。④贴剂+月桂氮卓酮1.2g/kg组。⑤贴剂2.4g/kg组。⑥贴剂1.2g/kg组。大鼠足趾角叉菜胶肿胀实验分为:①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②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100mg/kg灌胃。③贴剂+月桂氮卓酮1.5g/kg组。④贴剂+月桂氮卓酮0.75g/kg组。⑤贴剂1.5g/kg组。⑥贴剂0.75g/kg组。比较两种贴剂的抗炎作用的强弱及其起效时间的快慢;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比较两种贴剂的镇痛作用的强弱及其起效时间的快慢。 结果:小鼠热板疼痛试验不合格小鼠20只剔除,进入结果分析小鼠180只,大鼠60只。①各组药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水肿试验的影响:各实验组均能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以贴剂+月桂氮卓酮2.4g/kg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贴剂+月桂氮卓酮2.4g/kg组和贴剂+月桂氮卓酮1.2g/kg组抑制率显著优于同剂量的贴剂组(67.92%,52.52%。36.54%,19.39,P〈0.05)。②对大鼠足趾角叉菜胶肿胀试验的影响:各实验组均能不同程度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而贴剂+月桂氮卓酮1.5g/kg组在2,3h时间段的抑制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2h:34.4%比27.0%;3h:45.0%比40.7%,P〈0.05),贴剂+月桂氮卓酮1.5g/kg组和贴剂+月桂氮卓酮0.75g/kg组显著优于同剂量的贴剂组(P〈0.05)。③对小鼠热板法疼痛试验的影响:贴剂+月桂氮卓酮24g/kg组。贴剂+月桂氮卓酮1.2g/kg组延长小鼠痛阈值作用显著优于同剂量的贴剂组(P〈0.05)。④对小鼠扭体法疼痛试验的影响:贴剂+月桂氮卓酮2.4g/kg组和贴剂+月桂氮卓酮1.2g/kg组小鼠10min扭体次数显著低于同剂量的贴剂组[11.0&;#177;2.18,14.9&;#177;2.08比14.6&;#177;2.32,19.7&;#177;3.09,P〈0.05];其剂量与镇痛作用呈正相关。 结论:①两种一贴灵贴剂均能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度,降低大鼠足趾角叉菜胶肿胀度,对小鼠醋酸扭体和热板反应均呈剂量相关性镇痛作用。②加入促渗剂一月桂氮卓酮的新型贴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原工艺处方制备的贴剂,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425.
刘学凯  徐丽君 《中国药业》2014,(11):117-117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纳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给予白眉蛇毒血凝酶1 ku肌肉注射,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20 mg加入O.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口服云南白药0.5 g,每6小时1次,7 d为1个疗程。监测给药后3,7 d胃液的pH,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胃液p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应激性溃疡,可有效控制胃酸水平,止血迅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26.
刘学凯  徐丽君 《中国药业》2014,(12):107-107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激素、降颅内压、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部分患者行开颅手术。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清醒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APACHE-Ⅱ评分,伤后3个月评价两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清醒时间、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可缩短清醒时间,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27.
428.
<正>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存在个体差异,症状不典型时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8月28日收治1例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该患者具有多种临床症状,为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现将对其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因"发作性猝倒4个月余"于2014年8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4月份于活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29.
目的:揭示小檗碱用于脑部疾病药学原理及最佳给药途径。方法:比较小檗碱经鼻腔给药与口服给药后,其在血药浓度和脑组织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时比较两种给药方式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口服给药和滴鼻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腔静脉取血,8 h时取脑组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小檗碱的含量,采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脑沉积量及生物利用度。结果:BER以187.5 mg·kg~(-1)剂量口服给药后,其血药浓度于1 h及第3 h出现2个峰值(89.3μg·L~(-1),75.1μg·L~(-1)),以后大幅下降,其在脑组织的沉积量于3 h达峰值(52.55μg·L~(-1)),且平稳维持至8 h;而BER以18.75 mg·kg~(-1)剂量鼻腔给药后,其血药浓度于8 h内基本稳定在10~20μg·L~(-1)之间,其在脑组织的沉积量于3~8 h平稳维持在20μg·L~(-1)左右,鼻腔给药组的血液及脑组织生物利用度均显著高于口服给药组,且脑组织生物利用度鼻腔给药组为口服给药组的10倍以上。结论:BER鼻腔给药较口服给药其血药浓度及脑组织的沉积量较平稳,生物利用度高,但因受到给药剂量的限制,鼻腔给药组脑组织沉积量低于口服给药组。  相似文献   
4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1例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记录异常表现。通过磁共振软件测DWI序列脑梗死的面积及部位;按照VFSS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分分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6.3%(120/181),其中单侧半球为67.7%(86/127),脑干为79.1%(34/43),小脑梗死未发现吞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01和0.05);而大脑半球梗死侧别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