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2篇
  2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我们对6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检查了肝组织HBsAg、HBcAg表达情况,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62例肝组织标本均来自我科1998年以来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男49例,女13例,年龄14~45岁,平均36岁。病理诊断按  相似文献   
42.
2006年12月,我院经双气囊内镜置入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小肠癌致肠梗阻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80岁,2个月前出现非喷射性呕吐,平均2 d发作一次,呕吐物为黄色液体,量较多,带粪臭味,伴乏力纳差腹胀、大便数日未解,体重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43.
背景:有实验报道纳米银的生物材料直接与人体接触或植入体内,能够产生不良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验证纳米银对人体是否存在潜在的不良生物学反应,评价其生物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 2005-06/2006-06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来器械检测中心完成。 材料:纳米银粉和微米银粉为美国Sigma化学试剂公司产品。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纳米银组,微米银组,空白对照组,10只/组,雌雄各半。纳米银粉组和微米银粉组经皮下植入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实验开始时植入1次,植入剂量为0.33 g/kg。对照组只做手术,不给药。同时,每组随机选择4只大鼠,对12只大鼠的血清和部分脏器使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银在大鼠各脏器中分布的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系数,银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个别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各给药组脏器的绝对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起来分析脏器系数的异常不具有临床意义。其它各脏器系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未见与受试物毒性作用有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给予纳米银粉大鼠未见毒性反应。 结论:纳米银对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44.
胆道蛔虫症是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经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口Oddis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绞痛,称为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七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农村发病率最高。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IL-7R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初治成人ALL患者164例,采用靶向特异的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包括IL-7R基因突变在内的16种Ph-like ALL突变,分析IL-7R基因突变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IL-7R基因的突变率,发生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164例成人ALL患者中,10例患者发生IL-7R突变,突变总频次为13次,突变率6. 1%,10例中男性5例(50%),女性5例(50%); B-ALL 6例(占60%),T-ALL 4例(占40%),均位于exon6。置换突变6例,缺失突变3例,插入突变4例。1例患者为IL-7R三突变,1例患者为IL-7R双突变。其中6种突变为新发现的类型,包括:c.720_724del、c. 723_726del、c. 721_722ins AGTG、c. 727_728ins TAACGGCCCCCTGCT、c. 727_728ins ATGCAGG GAGCGAA、c. 728_729ins AAGTGTCA基因突变位点,经治疗的9例IL-7R突变的ALL患者中有5例为复发难治型。结论:本研究发现了6种IL-7R的新突变基因位点并发现伴IL-7R基因突变的ALL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 探讨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放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对56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单纯放疗,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评价其与近、远期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以3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为健康对照。结果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h/Ts分别为(58.3±5.2)%、(28.7±5.0)%、1.0±0.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5.8±7.2)%、(38.1±7.7)%、1.6±0.7(均P<0.05);而Ts细胞比例为(28.8±5.3)%,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5.4±5.7)%(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Ts的变化与患者性别、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病变部位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h/Ts及NK细胞比例分别为(66.9±4.5)%、(40.6±5.6)%、(1.6±0.5)%和(16.2±3.9)%,均高于治疗前的(59.4±4.9)%、(29.1±4.2)%、(1.0±0.4)%和(14.6±3.2)%(均P<0.05),而Ts细胞比例治疗后为(25.4±3.6)%,较治疗前的(28.4±5.7)%降低(P<0.05)。总T细胞、Th细胞增高程度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的免疫监测。检测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2003年~2009年近6年间湖北十堰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变迁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十堰市太和医院2003~2009年间尿培养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3病例,对其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8株病原菌中G-菌检出率大于G+菌;G-菌检出率显著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仍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致病菌;G+菌检出率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增加(P<0.05);G+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最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率显著增加(P<0.05),肠球菌属对头孢西丁耐药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 2003~2009年间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发生变迁,多种常用药物耐药性明显增加,临床医生需结合本地区菌群分布和耐药情况,以细菌学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作为依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内源性可溶性糖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和内源性分泌型糖化终末产物受体(esRAGE)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9例≥50岁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分为非糖尿病组(Ⅰ组,20例)、糖尿病非骨质疏松症组(Ⅱ组,21例)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Ⅲ组,18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sRAGE、esRAGE水平,并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碱性磷酸酶(AKP)、钙(Ca)等生物化学指标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3组患者的BMI、Cr、TG、TC、AK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血浆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Ⅲ组C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血浆FBG、HbA1c、BMD、sRAGE、esRAG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RAGE、esRAGE水平与FBG、HbA1c呈负相关(P<0.01),与BMD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sRAGE、esRAGE可能成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9.
50.
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它常在易感人群外伤后发生.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不仅有利于瘢痕疙瘩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而且有助于对创伤愈合机理产生新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