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38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556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3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430篇
内科学   67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785篇
特种医学   703篇
外科学   4530篇
综合类   4973篇
预防医学   51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696篇
  32篇
中国医学   2310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497篇
  2020年   659篇
  2019年   682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513篇
  2015年   593篇
  2014年   954篇
  2013年   935篇
  2012年   1151篇
  2011年   1210篇
  2010年   1137篇
  2009年   1112篇
  2008年   1120篇
  2007年   1076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823篇
  2003年   812篇
  2002年   535篇
  2001年   483篇
  2000年   363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51.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诊治及术后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联合小关节突封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共60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71±1.13)分,ODI评分为(74.31±9.73)分。均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Mac Nab评分。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1.37±0.87)分,改善率(80±9)%,ODI评分(16.98±5.86)分,改善率(77±10)%。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17例优,41例良,2例可,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7%。术后下腰痛复发3例(5%),出现椎间盘突出并行开放手术2例(3.33%)。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4例(6.67%),给予营养神经、非甾体类药物等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熟练掌握该技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52.
徐倩 《北方药学》2015,(11):98-99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氟桂利嗪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口服治疗。治疗后使用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系统(TCD)检测血流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氟桂利嗪组,P<0.05。两组经过治疗,血流异常情况得到改善,联合治疗组血流异常情况的改善情况要优于氟桂利嗪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53.
目的探讨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单纯扩管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完善TCD检查,予"眩晕计分标尺"度量眩晕程度,并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积分统计,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眩晕计分标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寰枢椎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5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术前及术后脑血流的价值。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闭塞拟行溶栓术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均符合动脉溶栓适应证;并收集同期2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后及对照组进行TCD检查,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各种血流参数,记录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频音。对数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术前TCD中Vs、Vd、PI及RI与术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各TCD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能获知患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合DSA的结果可清楚了解脑缺血改善之后各项指标的相应改变,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55.
目的探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选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TCD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循环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56.
自2010年以来,笔者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落枕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48例均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伤科门诊患者,男2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2岁,平均40.2岁;发病时间6h~4d,平均1.8d。其中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者20例,受风着凉28例,有颈椎病病史者8例。临床症状均为起床后颈部疼痛,头歪向一侧,活动受限。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诊断  相似文献   
357.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质量。方法总结32例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 32例患者均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约1h,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护理人员的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成功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58.
<正>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是指寰椎和枢椎的关节面因错位、周围软组织损伤、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导致的寰枢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引发以头晕、头痛、恶心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见于长时间低头者,尤以从事会计、计算机操作等长期伏案工作者多见。本病在临床上又可称为"寰椎关节错缝"、"寰椎关节紊乱",属中医"骨错缝"、"筋出槽"范畴。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寰枢椎半脱位常与颈椎病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359.
目的: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以及整复错位的寰枢关节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眩晕,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结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分为针刀对照1组和整复术对照2组,分别治疗2周,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变化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结果: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显著(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且对照2组比对照1组疗效好(P0.01);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治疗前三组患者X线表现: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寰枢关节间隙不等、两侧块间距不等、寰椎后弓抬头、寰椎后弓点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X线表现症状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组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72.5%、8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对照2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后,再运用手法整复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晕眩疗效显著;有针对性的筋骨并治是治疗该病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60.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有发展成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脑动脉的作用。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可观察到川芎嗪治疗前后VB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目的:研究VBI患者使用川芎嗪后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临床变化。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1-04/2002-10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VBI患者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48~80岁,平均64.7岁;病程3d~5年,平均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