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目的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方法 将2007级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19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5人.在外科护理学总论部分教学中,对照组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实验组采取多元化教学,将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有机结合.课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操作成绩和学生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操作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15项评价条目中13项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结合,根据外科护理学课程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42.
意识障碍患者的精确判定对制定诊疗计划和预测恢复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靠的意识检测方法十分必要。50名意识障碍患者(25名植物状态(VS)患者和25名微意识状态(MCS)患者)被纳入研究,利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采集脑电数据,并计算信号复杂度和相对功率;通过双样本t检验分析MCS和VS组间脑电特征差异,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脑电特征与临床评分的量化关系,探索区分不同意识状态的脑电特征。利用以上脑电特征构建基于决策树的意识分类模型,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排序熵(PE)、排序Lempel-Ziv复杂度(PLZC)、gamma频段相对功率在VS和MCS间存在显著差异(PE: 0.71±0.07 vs 0.75±0.07, P<0.01; PLZC: 0.53±0.07 vs 0.56±0.06, P<0.01; gamma: 0.13±0.07 vs 0.16±0.06, P<0.01),且PE与临床评分相关性最高(r=0.81, P<0.001)。基于PE构建的意识分类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和准确度(ACC)(AUC=0.931, ACC=0.92)优于BIS构建的分类模型(AUC=0.905, ACC=0.90)的相应参数,表明静息态脑电有望成为意识诊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43.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对家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缺血再灌注模型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的影响,并探讨其维持电生理稳定的机制。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适应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适应组在建立好楔形心肌块模型稳定1h后,停止台氏液灌注45min,缺血再灌注组继续灌注台氏液2h;缺血后适应组复灌初期采用复灌10s、停灌10s方案,重复6次后,恢复台氏液灌注2h。记录心肌块内、外膜心肌细胞跨壁动作电位、跨壁心电图、有效不应期(ERP)等电生理参数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实验结束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去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NP-Cx43)。结果:①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的室性心动过速(VT)诱发率分别为0、80%(8/10)、10%(1/10),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的跨室壁离散度、ERP等电生理参数得到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免疫荧光显示对照组心肌NP-Cx43分布量极少;缺血再灌注组NP-Cx43含量增加且多分布在心肌细胞端端连接处;缺血后适应组NP-Cx43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含量要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改善缝隙连接蛋白重构可能是其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4.
目的 开展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筛查,并分析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在社区35岁以上居民中开展高血压患者筛查,用统一的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血压以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组体重指数(BMI)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HDL-C、LDL-C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BMI、HDL-C、LDL-C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以降低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暴露水平、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45.
目的 探讨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新生儿1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采用微量采血笔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作为致痛方式.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综合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别在1 min、5 min后进行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分度.结果 新生儿1 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58.75%、26.25%,5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97.50%、57.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应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346.
  目的 随访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的转归、相关因素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连续选取36 例(53 膝)施行TKA 的患者, 术后1 周测 量切口长度和切口周围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面积。术后1.5 年对患者进行随访, 复测切口周围感觉障碍 区域面积, 记录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 结果 所有 患者在TKA术后均出现切口外侧皮肤客观感觉减退, 26 例(26/36, 72%)患者存在主观麻木感, 有主观 麻木感觉的患者痛觉和触觉减退面积均大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术后1 周, 触觉减退面积为(36.43± 14.71)cm2, 痛觉减退面积为(69.62±23.48)cm2, 二者均与切口长度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303 和 0.318, P值分别为0.04 和0.03)。术后1.5 年, 所有患者无触觉减退区, 痛觉减退面积为(8.55±4.56)cm2, 与术后1 周时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 P=0.012), 其中有5 例患者感觉减退完全恢复;有主观 麻木患者KSS 临床评分低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t=2.066, P=0.044)。 结论 TKA 术后普遍存在切口外侧 皮肤感觉减退, 可随时间部分或完全恢复。TKA 术前应明确告知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及其转归, 以减少对其心理和功能康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47.
目的探讨X线、CT在减压性骨坏死(dysbaric osteonecrosis,DO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6名潜水员为观察组;50名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行双肩、双髋、双膝关节X线及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DON征象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X线检出病灶共36个,其中单纯囊变病灶9个,单纯钙化病灶21个,钙化与囊变共存者3个。CT显示观察组病灶共119个,其中单纯囊变病灶21个,单纯钙化病灶58个,钙化与囊变共存者20个。CT显示对照组钙化病灶56个;囊变病灶0个。结论在DON早期诊断中CT对钙化、囊变征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P<0.05);囊变可作为诊断DON的早期征象;钙化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因此只能作为诊断DON早期诊断的参考征象。  相似文献   
348.
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系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证明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引起慢性B型胃炎的病因 ,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 ,且与胃癌发生有关[1] 。关于Hp引起胃黏膜病变的确切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为了认识活体条件下Hp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观察了Hp活菌对胃上皮细胞系生长与增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Hp活菌悬液的制备Hp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 37接种于含 5 %羊血的厌氧菌分离培养基平板 ,置于 37℃微需氧环境中 (5 %O2 、10 %CO2 、5 %H2 、80 %N2 )培养 ,3d后收集细菌 ,用PBS制成细菌悬液 …  相似文献   
349.
目的:为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TCR基因寡/亚克隆重排及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81例ALL TCR VγI-Jγ基因重排。结果:65例(80.2%)ALL病人存在TCR VγI-Jγ基因重排,8例(8.6%)病人存在寡/亚克隆重排;寡/亚克隆ALL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寡/亚克隆ALL(P<0.01);寡/亚克隆ALL的完全缓解率为37.5%,显著低于非寡/亚克隆ALL(80.7%)(P<0.005)。结论:应用PCR-SSCP方法可确定ALL的寡/亚克隆性,ALL病人寡/亚克隆检测有助于预测疗效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50.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手术或多学科会诊最终诊断为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肠镜、病理及CT等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并对比诊断准确性。 结果94%(15/16)为单发病变,仅1例为多发;病灶41%(7/17)位于回盲部。肿瘤41%(7/17)表现为肠壁肿块样增厚合并肠腔扩张,35%(6/17)表现为肿块样,肿块样增厚合并肠腔狭窄、肠壁轻度局限性增厚各占12%(2/17)。13例肿块内见"血管漂浮征",肿块密度均匀14例,内有坏死3例,16例肿块均为轻-中度强化,1例强化明显。14例见周围、腹膜后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见肠外侵犯。 结论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总结并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