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别名贴梗木瓜、皱皮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其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花梗甚短,贴茎而生,故名。花瓣绯红色或稀为淡红色、白色,花繁鲜艳,是早春常见的观赏植物。果实为梨果,球形或卵球形,黄色或黄绿色,干后果皮皱缩,是为中药皱皮木瓜。贴梗海棠原产我国西南,  相似文献   
32.
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体被有黏性腺毛和柔毛;基生叶常丛生成莲座状,茎生叶互生,基部半抱茎,叶片长圆形,边缘羽状深裂或浅裂;花单生叶腋,常于茎端密集,花冠漏斗状,黄绿色,具紫色脉纹,雄蕊5,不等长,花药深紫色;蒴果藏于宿萼内,卵球形,成熟时盖裂;种子细小,扁卵形或扁肾形,表面具细密隆起的网状纹理。  相似文献   
33.
肥胖是人体的一种不均衡(失调)现象。它是由痰浊、湿浊、血瘀造成脂肪滞留而引起的,应通过利水、渗湿、消肿、化浊、去瘀、降脂、通便等方法进行减肥。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34.
岩败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蔚  陈虎彪 《中药材》1999,22(8):403-404
目的:对败酱科植物岩败酱根及根茎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质联用对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名称。以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的74.57%。结论:主成分为反式-石竹烯(38.41%),其它尚含α-古芸烯、石竹烯氧化物、蛇麻烯、9,12-十八碳二烯酸等。  相似文献   
35.
药用缬草及其中国产近缘种的化学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虎彪  朱建民 《中成药》1999,21(12):652-654
目的:对药用缬草(欧缬草)(ValerianaofficinalisLinn.)及其5种国产近缘种植物进行化学分类学研究,明确其种间关系。为形态分类提供佐证。方法:分析比较每种植物茎叶甲醇提取液的紫外吸收光谱(UV)和黄酮类化合物层析谱,结果:我国产药用缬草近缘种与欧洲原产种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别,此外,各近缘种之间较之药用缬草区域较小,但亦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结论:化学分类结果与形态分类基本一  相似文献   
36.
胡桃楸的根、茎枝、叶和果皮中总鞣质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胡桃楸中总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地区采收的胡桃楸根、茎枝、叶和果皮中的鞣质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70%的丙酮超声提取样品中总鞣质,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磷钼钨酸试液为显色剂,干酪素为鞣质吸附剂,采用分光光度法于760 nm处分别测定样品溶液中总多酚和游离多酚的含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总鞣质的含量.同时,对鞣质含量测定中Na2CO3的用量、显色时间和干酪素的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通过对鞣质含量测定各个环节的考察,确定了胡桃楸中总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对鞣质的提取率高,没食子酸在1.00~8.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2%,RSD 3.7%(n=9);大连和鞍山两地采集的胡桃楸根、茎枝、叶和果皮中鞣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5.66,23.40,58.24,3.58 mg·g-1.结论:大连和鞍山2个产地的胡桃楸相应部位中鞣质含量非常一致,2个产地的测定结果均说明胡桃楸不同药用郡位中鞣质含量明显不同,总鞣质含量的顺序为叶>根>茎枝>果皮.  相似文献   
37.
“花疗”是花卉疗法的简称。香港特定的岛屿环境、亚热带气候及花卉生长周期长等因素,加之有长期应用中药花卉防病治病的东方文化背景,又吸收了西方人爱种花、赠花的习俗。这一切使香港人对花卉养生宠爱有加,也是形成东西方花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香港花文化和“花疗”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