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归纳总结程泾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临证经验。[方法]整理程泾教授相关医案,从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经验等方面系统总结程泾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临证经验,并附医案验证。[结果]程泾教授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病机在于肝脾肾的功能紊乱,导致体内水液气血运行失衡,痰浊瘀血互结于胞宫成为癥瘕,引起子宫内膜息肉,致发不孕症。故程教授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更主张内外同治,采用宫腔镜诊治结合中药内服,同时联用中药灌肠及丹参注射液离子透入局部治疗,治疗期间始终配合中医周期疗法积极调经助孕。所举验案中患者辨为脾肾两虚、肝郁瘀阻证,予化瘀益宫汤结合灌肠和丹参注射液离子透入治疗,随症加减,患者停经48天后复诊确认妊娠,予安胎治疗,获得良效。[结论]对于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程教授主张病证结合治疗,不仅利用现代医学宫腔镜诊疗,而且配合中药内服及局部治疗,改善宫腔环境,增加受孕机会,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DSS)复制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水,其余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0.4 m L灌胃,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组分别以9.00、27.03和81.09 mg/kg浓度的雷公藤多苷混悬液0.40 m L灌胃,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后解剖观察,组织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酶联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蛋白MIF的含量,以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TLR4 m RNA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IF含量和TLR4 m 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而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IF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TLR4 m 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雷公藤多苷通过降低MIF含量,进而降低TLR4 m RNA表达,影响TLR4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黄连提取物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BBR治疗UC的可能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BR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复制UC模型,灌胃给药7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ISCs)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药物治疗后小鼠的DAI评分均下降(P<0.01),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BBR组的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BBR低、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LGR-5和TERT的含量均升高(P<0.05)。 结论 BBR通过抑制ISCs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维持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稳态,从而有效抑制UC小鼠的结肠炎症,对UC的发生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作用及对黏膜组织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s,NOXs)-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低、中及高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组;正常组。采用DSS诱发UC动物模型,雷公藤多苷灌胃21 d后,取结肠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LRP3、ASC及caspase-1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caspase-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上清IL-1α、TNF-α及IL-13的含量,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ROS的生成和经DPI(NOXs抑制剂)抑制后的NADPH消耗率来分析NOXs活性;体外分离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检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中ROS的生成、NOXs活性以及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结果: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结肠黏膜组织和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中,除高剂量组结肠黏膜组织caspase-1的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余各组ROS生成、NOXs活性及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组(P0.05);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除中、高剂量组结肠黏膜组织及分离的中性粒细胞caspase-1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它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雷公藤多苷灌胃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α和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组(P0.05),抑炎因子(IL-13)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通过抑制NOXs-ROS-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来降低IL-1α、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对DSS诱导的UC小鼠起保护作用,中性粒细胞可能是参与其保护作用的主要炎性细胞。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H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识.[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2011年2~12月间诊治的3例HEHE的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合文献讨论,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影像学、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该病病因不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多表现为肝脏多发性占位,病理检查具有两个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一是瘤组织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或)树突状细胞组成,两者均可出现特征性的胞质内血管分化,即胞质内管腔形成,类似印戒细胞样,但腔内含红细胞,胞质内空泡呈黏液和PAS染色阴性;另一个特点是肿瘤含有大片黏液性或致密纤维性间质,与富细胞区形成明显对照,即肿瘤中央区为富含纤维的硬化区或少细胞区,纤维区发生透明变可类似软骨,瘤细胞萎缩,外周为富细胞区.免疫组化以CD31、CD34及Vimentin阳性率最高,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阳性表达,少见表达CK及PNCA.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原发于肝脏的EHE是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熟悉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对避免漏诊及误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局部手术扩大切除和结合术后放化疗或肝移植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6.
钟继红 《中医杂志》2004,45(8):601-601
周亨德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擅长脾胃病的诊治.现将周师辨治嗳气病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磷霉素合理使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霉素(Fosfonoycinphosphonomycin)为一广谱抗生素。自1969年从西班牙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产生以来,至1975年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性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抗生素。国内于1972年化学合成成功,80年代用于临床。华西医科大学校院于1985年开始使用。因临床反映疗效不佳,故中断了使用,1995年至今,通过有关资料和36例使用的病案分析,结论是该药疗效好坏,关键在于合理使用。1药理1.1磷霉素的作用机理抑制细菌…  相似文献   
38.
左心室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后局部被一层纤维组织所代替,该处无心肌收缩能力,局部形成一个局限的“瘤样的”膨出,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的3%~4%,左心室室壁瘤的自发破裂极为罕见。我科于1995-03,成功地对1例左心室室壁瘤破裂者行急诊手术,现就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BBR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小鼠模型后,灌胃给药7 d。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解剖取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明显改善,DAI评分下降;经中、高剂量BBR治疗后,UC小鼠结肠组织中LGR-5、TERT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BR能有效减轻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道干细胞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同一生活环境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其配偶(UF),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生活环境对U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UC患者8例、同一生活坏境下患者配偶8例及普通健康人群8例,分为UC组、UC配偶组(UF组)、健康人群组(ZC组)。分别收集三组人群的粪便样本,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比较三组样本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三组间菌群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表明在属分类水平上,ZC组及UF组中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C组增高(P<0.05);ZC组及UC组中锥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F组降低(P<0.05);UC组及UF组中奥尔森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丰度比ZC组增高(P<0.05)。结论考拉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可能是预测UC肠道菌群失调及疾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生活环境会影响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但并不是UC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