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Ⅰ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Ⅱ组)。Ⅰ组静注雷米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5~2.0mg/kg,继而以丙泊酚3mg/(kg·h)加雷米芬太尼0.6μg/(kg·h)输注。Ⅱ组静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mg/kg,继而以丙泊酚4mg/(kg·h)输注。观察注药前(T0),注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及停药后5min(T4)的循环、呼吸情况,并记录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T0比较,Ⅰ组、Ⅱ组在T1~T3时,HR明显减慢(P〈0.05),MAP明显下降(P〈0.05);T4时Ⅰ组的MAP、HR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Ⅱ组的MA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Ⅰ组术中体动小于Ⅱ组(P〈0.01),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快于Ⅱ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起效快、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2.
江冬梅  孙敏  张盛茹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89-139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清甲胎蛋白(AFP)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和血清AFP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复查随访。结果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中有68例血清AF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例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AFP稳定上升型的患儿发生肝癌;1例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AFP持续低浓度型的患儿发生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模式和AFP动态变化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止泻汤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清热化湿止泻汤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 d.结果: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腹痛程度评分及血浆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索糖耐量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预防控制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2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组(A组)、糖耐量减退组(B组)、2型糖尿病组(C组),所有病例均测定口服75 g葡萄糖2 h后血糖、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并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校正的χ2检验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B、C组空腹血糖、口服75 g葡萄糖2 h后血糖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B、C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病变,且多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B组和C组间多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正常糖耐量者更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锐联合来得时(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诺和锐30(观察组)与诺和锐联合来得时(对照组)强化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可达标;两组间血糖及有效控制血糖至达标水平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降糖迅速,低血糖发生少,依从性好,可作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简单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比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与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分别为30例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予以门冬胰岛素30及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检测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 h C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冬胰岛素30较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能更好的降低HbA1c的水平。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给予3次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46例,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22例和传统治疗组24例。介入治疗组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其中行经皮血管成形术15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截肢术2例。传统治疗组24例均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1)介入治疗组22例26条患肢,DSA显示患肢动脉硬化、闭塞,常累及双下肢数支动脉,呈多发、节段性。患肢26条中膝以下多支动脉病变20条(76.9%)。(2)介入治疗26条患肢中,适合PTA治疗血管48条,行PTA+支架植入术5例,行单纯PTA术15例,截肢术2例,治疗成功病变血管40条(83.3%)。(3)介入治疗后患者Wagner分级明显下降,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介入治疗后4周患者麻木、疼痛、紫绀、皮肤低温和AB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8.
肝病患儿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分析济宁市传染病医院(272131)司端勤周均启张新林江冬梅1992年以来,我们对96例肝硬化及肝炎患儿的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2~12岁,平均8.7岁。肝...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型 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CT影像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国内多医学中心56例HIV阳性Burkitt淋巴瘤初次治疗前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男51例,女5例,平均年龄(42.87±12.63)岁。56例病人初次治疗前均行CT平扫检查,54例同时行增强CT扫描。根据Ann Arbor分期将病人分为2组,早期组(Ⅰ~Ⅱ期)14例,晚期组(Ⅲ~Ⅳ期)42例。由2名医师提取CT特征,分析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同时定期随访病人并记录总生存时间(OS)。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CT影像特征及受累淋巴区域。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潜在预后因子。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log-rank检验对OS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56例病人中,43例(76.8%)肿瘤边界不清,32例(57.1%)存在融合征象,17例(30.3%)病变有坏死,31例(55.3%)有巨块病变,21例(37.5%)CT平扫密度不均匀。41/54例(75.9%)增强CT呈不均匀强化。最常累及腋窝、腹部和头颈淋巴区域,脾受累极少见;最常累及腹部脏器(胰腺为著),其次为肺,其他少见;最常外侵组织为肌肉和皮肤,其次为骨。晚期组病人腹膜和腹膜后淋巴受累比例高于早期组,肿瘤边界不清的比例也高于早期组(均P<0.05)。与OS有关的独立预测因子为IPI评分、累及肺、累及肝脏、肿瘤有融合征象及CT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PI评分3~5分者较0~2分者死亡风险增加,肺和肝脏受累、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以及存在病变融合征象者的死亡风险均增加。 结论 HIV相关型Burkitt淋巴瘤的部分CT影像特征与OS相关,IPI评分和CT影像特征有利于预测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关系及HBVDNA定量分析在拉米夫定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109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水平及观察35例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结果:109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HBV—M)的阳性模式有一定相关性,在HBsAg、HBeAg阳性模式中约有93%以上病例HBVDNA阳性,其含量最高,而在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中其HBVDNA阳性检出率仅为67.7%,其含量不高。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拉米夫定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含量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应用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是诊断乙型肝炎和了解病毒复制与临床关系的重要指标,是指导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