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1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513篇
耳鼻咽喉   206篇
儿科学   96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593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593篇
内科学   963篇
皮肤病学   298篇
神经病学   286篇
特种医学   3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771篇
综合类   3683篇
预防医学   1386篇
眼科学   126篇
药学   1186篇
  14篇
中国医学   1526篇
肿瘤学   496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507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681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679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607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584篇
  2004年   488篇
  2003年   516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360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298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65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国外罕见。国内一些学者在登革热免疫学发病机理研究启示下,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发现病人有免疫功能紊乱,在循环血液中和肾小球基底膜均检出免疫复合物(1—4),并证明有补体传统途径明显地激活。鉴于这些免疫学改变与病程经过、临床症状严重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一些学者提出免疫复合物学说,他们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发病的始动环节是  相似文献   
22.
配伍禁忌     
给药途经有内用、外用、注射三种方式。从最近药物使用方法来看,把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比单独使用的更多。配伍禁忌概念出自调剂学。其判断有不可配伍、不宜配伍、注意配伍三种。因药物中互相作用而发生的配伍变化也叫并用禁忌。在配伍禁忌中也包含注意配伍。就是说,经配伍后虽外观上有变化,但成分、药效没有变化,这时可以记载药效无变化,可以交付患者服用。在不适于配伍的时候,分别包装或装入容器中调剂,服用时合在一起。因此在这里把配伍禁忌用配伍变化一词来叙述。  相似文献   
23.
伴有智能减退的包涵体肌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 (sporadicinclusionbodymyositis,sIBM )是一种缓慢起病以进行性发展的四肢无疼痛性肌无力及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炎性肌肉病变。最近有研究提示sIBM和老年性痴呆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1] ,两者均存在线粒体基因的异常[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踝部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对18例足踝部缺损合并肌腱,骨骼外露创面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 18例中15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3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治愈,经1年以上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25.
股动脉注射蝮蛇抗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应用蝮蛇抗栓酶患肢股动脉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附660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6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组、肝病病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组及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的民族及性别,肝功能分级,门、脾静脉内径及有无嗜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ALT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病病程长是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与民族及性别,嗜酒,门、脾静脉内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ALT等无明显关系,而与年龄、肝病病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与肝病病程、丙型肝病病毒感染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对结肠癌HT-29细胞侵袭以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结肠癌侵袭转移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处理结肠癌HT-29细胞,Matrigel肿瘤体外侵袭模型检测肿瘤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2mRNA表达。结果AG490可抑制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及结肠癌HT-29细胞侵袭,在此过程中AG490在mRNA水平抑制MMP-2表达。结论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结肠癌细胞侵袭调控,阻断STAT3通路活化可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8.
通过运用养血平肝汤加减治疗久治不愈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提示对一些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头痛患者必需调补肝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基础,辨证中应综合考虑正邪因素及引经药以妥善处理,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29.
FOLFOX4与替加氟替代方案对晚期胃癌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FOLFOX4方案与替加氟替代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75例,按收治的时间顺序交叉分入FOLFOX4组(A组)或替加氟替代组(B组),两方案均至少连用3周期评价疗效.A组:OXA 85mg/m2,静滴2h,第1天;LV 200mg/m2,静滴2h,第1、2天;5-FU 400mg/m2,静推,然后600mg/m2,22h静脉维持,第1、2天;2周重复,14天为1个周期.B组:OXA 130mg/m2,静滴2h,第1天;LV 200mg/m2,静滴2h,第1-5天;FT-207 800mg/m2,静滴3h,第1-5天;3周重复,21天为1个周期.结果:研究对象共75例.A组39例,总有效率(CR + PR)41.0%,其中初治患者总有效率55.6%;复治患者的总有效率28.6%.B组36例, 总有效率38.9%,其中初治患者总有效率 50.0%;复治患者的总有效率3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神经感觉毒性等,A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FOLFOX4方案与替加氟替代方案均为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的方案,FOLFOX4方案总有效率稍高,不良反应较替加氟替代方案重,但可耐受.建议晚期胃癌初治可选用FOLFOX4方案,而其中年龄偏大,体质欠佳的患者宜选替加氟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30.
CT导引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CT~PEI)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骨转移瘤患者(25个病灶)采用CT—PEI治疗,使用无水乙醇和超化碘油10:1的混合剂,用CT精确定位、准确穿刺瘤灶并密切监控无水乙醇弥散情况及用量,以减少并发症。对接近椎管及椎间孔的病灶,采用利多卡因实验性治疗以避免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定期CT检查,3例病人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与治疗前检查进行对照研究。对患者随访3~30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1次CT—PEI治疗后,疼痛即明显减轻,经2~3次CT-PEI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CR)16例(24处病灶),疼痛部分缓解(PR)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时,23处病灶内肿瘤组织均发生坏死,被高密度碘油混合液均匀浸润。其中,9处病灶体积缩小。随访3~30个月,除1例因周边出现新的肿瘤浸润灶而再次出现疼痛,其余病例转移瘤处止痛效果无反复。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PEI是一种治疗骨转移瘤有效、微创、安全、简便的方法,使骨转移瘤内肿瘤组织坏死,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溶骨性转移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