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侯文根  施新革 《医学信息》2009,22(6):516-517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冲击注射地塞米松)和对照组。实验8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骨细胞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并用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实验组较对照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电镜下实验组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线粒体及高尔基体肿胀,染色质边聚较多见。实验组凋亡骨细胞增多,Bcl-2表达骨细胞轻度增加。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凋亡和坏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横断型髌骨骨折 ,张力带固定已为成形手术 ,但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 ,张力带固不适宜 ,手术中不易对位 ,而对位采用包氏缝合法 ,抽紧缝线时 ,碎骨块翘起 ,骨折缩短移位关节面不平整 ,采用局部穿孔对应改良法克服以上缺点 ,促进骨折愈合 ,减少骨折病发生。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本组病例 ,35例 ,均选用多块粉碎性骨折 ,病因多为车祸 ,直接暴力所致 ,骨折部位位于髌骨中部或髌骨中下 3/1 ,骨折均波及关节面 ,冠状面上有压缩 7例 ,断端均有大小不等碎块 ,骨块特点为一端无移位 ,并有髌骨腱膜相连 ,呈软组织合页状。1 2 手术方法 采用髌前…  相似文献   
23.
横断型髌骨骨折,张力带固定已为成形手术,但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张力带固不适宜,手术中不易对位,而对位采用包氏缝合法,抽紧缝线时,碎骨块翘起,骨折缩短移位关节面不平整,采用局部穿孔对应改良法克服以上缺点,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病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射频汽化仪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56例72膝,其中男22例28膝,女34例44膝;年龄19.5~62.6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6.2个月。术中在关节镜下对病变软骨按Outerbridge分级,术中应用射汽化仪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或辅以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同时行双极射频软骨成形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按HSS进行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内积血关节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髌股关节面软骨病变:Ⅰ级11膝,Ⅱ级22膝,Ⅲ级23膝,Ⅳ级8膝。髌股关节面软骨病变Ⅰ、Ⅱ、Ⅲ级患膝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患膝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射频汽仪行软组织平衡术和软骨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有方法,但对于严重髌股关节病变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踝关节强化训练对士兵踝关节肌力的影响,找到合适的、能快速提高训练成绩的训练方法。方法随机挑选新入伍的士兵和第二年度兵各30名,并对新兵专门添加为期8周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外翻的肌力强化训练,然后采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分别对训练前、强化训练8周时的新兵和第二年度兵进行踝关节肌力等速测试和跟腱横截面积测量。结果新兵训练前、强化训练8周后、第二年度士兵的跟腱横截面积(分别为0·64±0·05cm2、0·67±0·07cm2、0·65±0·07cm2)与体重呈正相关(r=0·446),消除体重因素后,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698,F=0·361);训练前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外翻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耐力、屈伸峰力矩之比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强化训练8周组和第二年度士兵组(P<0·05或0·01)而强化组和第二年度兵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兵8周强化训练能取得与经常规训练的第二年度兵接近的效果,即强化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快速促进体能储备,从而提高训练成绩;训练后跟腱截面积无明显变化,提示踝关节肌力的提高不是通过肌腱肥大实现的,而与肌腱的功能结构塑形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著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  相似文献   
27.
运动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运动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常模组(B组)、运动组(C组),每组8只,A组每只每天臀部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组每只每天臀部肌肉注射醋酸地塞米松2·5mg/kg造模,C组同时给予中等强度运动,分别于第2、4、6、8周对双侧股骨头及其内侧冠状面软组织像内直径为3mm的圆形定点区域进行MRI影像学分析。结果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区内MRI t2-de3d-sag信号强度第2、4、6、8周A组为56·26±0·45、58·05±0·27、59·04±0·29、59·23±0·25,B组为61·40±0·41、63·71±0·34、69·65±0·28、71·84±0·3,C组为59·54±0·39、60·06±0·32、62·71±0·19、63·18±0·40,3组间差异显著(F=84·93,P<0·05);B、C组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与A组各期比较差异显著;B组的第4、6、8周与第2周之间差异显著;C组的第6、8周分别与第2、4周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6周时B组信号强度的95%可信区间为69·96~73·77。B组从第4周开始部分动物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改变,股骨头信号强度不均,关节腔内信号改变,T1WI信号灰度值降低,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C组第6周才出现部分动物股骨头坏死影像学改变,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19·24,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始动机制可能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运动可减轻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水肿,延缓股骨头坏死进展。当实验兔髋关节周围软组织MRI t2-de3d-sag序列信号强度达到69·96~73·77时,即可诊断为0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X线、CT、MRI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8例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植骨术,7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切除术,术后无复发,病变部位疼痛、跛行症状消失。无植骨反应,无病理性骨折。结论根据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患病部位疼痛及X线、CT表现等可见典型的瘤巢,诊断并不困难。本病痛苦大,确诊后宜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并椎间支撑植骨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15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病灶清除并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26例.通过术后X线片、MRI及CT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植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化疗3~36(7.89±5.92)个月,结核灶全部治愈、植骨融合后停药,无新的结核灶形成.共使用348个植骨材料,其中髂骨290个,多根肋骨捆绑20个,肋髂骨捆绑26个,钛网12个.术后植骨融合过程中发生植骨倾斜9例(2.8%),植骨骨折8例(2.5%)、植骨吸收4例(1.2%)、植骨下沉3例(0.9%)、植骨移位1例(0.3%)、假关节形成1例(0.3%),相应给予延长制动时间、辅助外固定、再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或硬化骨、延长用药时间等措施,直至植骨融合、病灶治愈.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并椎间支撑植骨术后植骨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植骨块倾斜、骨折、吸收、下沉、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应注意预防并给予相应处理,促进病灶治愈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6月48例52足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48例(52足)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24—58岁,平均36.2岁。单侧44例,双侧4例。其中坠落伤30例,车祸伤15例,其他伤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片及螺旋CT三维重建。骨折按Sanders骨折分型:Ⅲ型32足,Ⅳ型20足。根据骨折块大小及移位等情况,给予一期植骨,用可塑形跟骨钛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跟骨CT三维重建能够明确骨折块大小、距下关节面损伤、骨折线方向等。结论三维CT扫描重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复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应将三维CT扫描重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用以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