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438篇
预防医学   26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55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目的:研究某医院1993年至2000年住院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发病率变动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某医院1993年至2000年的所有住院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993年至2000年该医院住院手术患者共126 665例,其中377例发生泌尿道医院感染,感染发病率为0.30%.1993年至2000年各年份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63%、0.44%、0.29%、0.41%、0.23%、0.21%、0.21%、0.13%,呈逐年下降趋势.泌尿外科、其他外科、内科、妇科、产科、儿科、五官科各科室的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79%、0.43%、0.29%、0.62%、0.11%、0.11%、0.02%.1993年至2000年产科、五官科、儿科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明显下降趋势,泌尿外科、妇科、内科、其他外科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29%、0.31%.1993年至2000年男性、女性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婴儿、幼儿、少年、成年、老年组的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00%、0.18%、0.15%、0.25%、0.47%,老年组显著高于其他组.除婴儿组各年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均为0.00%、幼儿组发病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春、夏、秋、冬4季的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45%、0.60%、0.36%、0.32%,夏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4个季节的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不同亚人群泌尿道感染发病率明显不同.总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总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逐渐下降趋势归因于大多数亚人群泌尿道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下降.系统的医院感染监测可有效降低泌尿道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2.
CT图像质量保证是CT正常运转的前提,一般在CT系统安装、更换球管、准直器、探测器、DAS板或PDU板后,均应作质量保证测试.国内CT操作技师一般只知道使用机器,不太重视质量保证问题,因此维修工程师应监督执行质量保证测试,并清楚质量保证测试方案中各项参数的含义及允许范围.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脉压在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与上述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检测2003—03/07在安阳钢铁公司社区居住者1789人,其中血压正常者998例,脑卒中68例,冠心病258例,高血压465例的血压及脉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脉压水平人群患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性。结果:1789名被调查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组、血压正常组脉压均值分别为(58&;#177;21),(57&;#177;20),(60&;#177;19).(41&;#177;9)mmHg,F=223.39,P〈0.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组脉压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随着脉压增宽,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②在调整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及饮酒后,以脉压〈45mmHg的人群为基线组,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脉压为45-59,60-74和≥75mmHg组人群,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分别是基线组的1.87,2.47,3、79倍。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基线组的1.42,2.99,3.20倍。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是基线组的1.63,1.92倍。将收缩压和舒张压纳入影响因素中再分析,仍然显示上述疾病的患病危险随脉压的增宽而增加。结论:①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率随脉压增宽而增高。②脉压增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4.
基因工程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诱导Th1应答抗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基因工程肿瘤细胞融合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鼠源性IL 12 (mIL 12 )基因转染J5 5 8细胞制备工程瘤细胞 ,再与树突状细胞进行融合后免疫BALB c小鼠 ,14d后再以不同剂量的瘤细胞攻击小鼠以观察其保护效力。结果 制备的工程瘤细胞J5 5 8经测试其培养上清中mIL 12表达量为 (870± 6 0 )pg·(10 5细胞 ) - 1 ·ml- 1 ;与树突状细胞体外融合后 ,镜下测得细胞融合率约为 30 % ;收集免疫小鼠腹股沟及月国窝淋巴结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 ,其上清IFN γ含量较对照组高 ;体内、外特异性抗肿瘤实验均显示该型瘤苗具有良好的抗瘤作用。结论 免疫小鼠体内诱导Th1应答 ,其明显的抗肿瘤功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5.
张卫东  李文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2):793-794
9倒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人,心电图示右束支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反复持续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和/或心房超速起搏不能终止,多数患者注射维拉帕米和/或心律平可减慢心率和终止发作。  相似文献   
126.
鼻咽癌误诊5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就本人从 1975~ 1991年所遇到的鼻咽癌误诊 5 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从 1975~ 1991年共收集误漏诊的鼻咽癌 5 3例 ,男 43例 ,女 10例 ,最小年龄 19岁 ,最大 71岁。确诊时间最短 1个月 ,最长 3个月以上。头面部疼痛、鼻塞 13例 ,咽部疼痛、张口受限 2例 ,耳闷、耳疼、听力下降 19例 ,鼻出血 6例 ,腰腿痛 2例 ,颌下、颈、腋下淋巴结肿大 2例 ,肺、肝、肾和脑部症状 9例。本组误诊为头面部神经疼或额窦炎 13例 ,咽喉部炎症 2例 ,中耳炎 19例 ,鼻衄 6例 ,腰腿疼 2例 ,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各 1例 ,肺癌 3例 ,肝癌 3例 ,肾癌 1例 ,脑肿瘤 2…  相似文献   
127.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胸内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10%,病死率在50%左右,而胸内吻合口瘘的病死率更高[1]。近年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有所降低。我院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食管贲门癌1 362例,发生胸内吻合口瘘18例,发生率1·3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5~77岁,平均58岁。病理类型:鳞癌16例,腺癌2例;手术部位:食管弓上吻合12例,弓下吻合5例,颈部吻合1例,吻合方式采用围巾式包埋为主。术后早期(4天内)发生吻合口瘘1…  相似文献   
128.
IgA 肾病(lgAN)又称Berger 氏病,因Berger 于1968年首次描述而得名。组织学上以IgA 或以IgA 为主的呈弥漫性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内系膜区为特征、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  相似文献   
129.
对成人肺梅毒树胶肿误诊为肺脓肿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5岁。因胸闷3个月余伴胸痛1个月收入院。患者存在低热,咳白痰,且痰量较多,右胸呈钝痛。查体: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弱,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无特殊异常。入院后查梅毒确诊试验阳性,胸CT提示:右肺下叶胸膜下两个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为30Hu,大小分别为3cm×5.2cm及3cm×3cm,中心密度较低,右侧胸腔内可见液体密度影。纵隔内可见淋巴结影,直径〈1cm。  相似文献   
130.
b值强度和数目对脑组织ADC值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值强度和数目对弥散张量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fficient,ADC)值测定的影响。方法使用7个不同的弥散梯度(b值分别为b0=0、b1=500s/mm2、b2=1000s/mm2、b3=1500s/mm2、b4=2000s/mm2、b5=2500s/mm2和b6=3000s/mm2)对20名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7个不同的b值分别进行组合(b值强度组合方式为b0b1、b0b2、b0b3、b0b4、b0b5和b0b6;b值数目组合方式为b0b6、b0b1b6、b0b1b2b6、b0b1b2b3b6、b0b1b2b3b4b6、b0b1b2b3b4b5b6)及后处理获得其ADC图,然后在ADC图上分别测定尾状核头、内囊后肢、丘脑、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各个解剖部位的ADC值均随着b值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而不受b值数目的影响(P>0.05)。结论ADC值的测定受b值强度的影响,而不受b值数目的影响,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要充分考虑b值强度对ADC值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