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3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7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37篇
内科学   1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16篇
特种医学   1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57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8篇
  4篇
中国医学   18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制动所导致的萎缩骨骼肌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制动组(IMM)和制动加人参皂苷处理组(GIN),每组10只。制动组采用石膏固定后肢模型,人参皂苷处理组在制动基础上按50 mg/kg·d体重腹腔注射人参皂苷,同步对照组及后肢制动组每日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共3周。实验结束观察大鼠比目鱼肌重量变化;通过Western blot观察骨架蛋白dystrophin和desmin的表达变化;通过离体肌条实验观察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制动组比目鱼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及人参皂苷处理组;制动组比目鱼肌dystrophin表达显著降低,desmin降解明显增强,人参皂苷处理后上述改变明显缓解;制动组比目鱼肌收缩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及人参皂苷处理组。结论人参皂苷可有效防护制动所导致的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h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生存期及对脊髓前角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5(CDK5)、P35表达的影响。方法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hSOD1G93A转基因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安慰剂组(均n=12,雌雄各半),6周龄时分别给予丁苯酞180 mg·kg-1·d-1和玉米油10 mL·kg-1·d-1灌胃,每日1次,观察两组的发病时间及生存期;另取hSOD1G93A阴性小鼠12只作为阴性对照组;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比较终末期两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观察干预前后脊髓前角CDK5、P35的分布、表达情况。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丁苯酞组可推迟转基因小鼠发病时间(P<0.05),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期(P<0.01);终末期残存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化显示丁苯酞可减少胞浆内CDK5免疫沉积,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两组CDK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组P35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丁苯酞可以推迟h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发病时间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丢失,增加了细胞膜P35/CDK5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3.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以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MND)中最常见的类型。运动神经元中的病理性TDP-43是ALS的病理特征。此外,散发性ALS运动神经元中作用于RNA的次黄嘌呤腺苷脱氢酶(ADAR2)减少、具有未经编辑Q/R位点的谷氨酸受体2(GluR2)表达增加,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属性受影响,Ca2+通透性增加,Ca2+流入胞质增加导致神经元死亡。ALS运动神经元死亡包含病理性TDP-43和ADAR2活性下降,两种病理变化可能在细胞死亡中存在一定联系。ADAR2 mRNA是TDP-43蛋白的靶RNA,TDP-43蛋白在ADAR2的表达中起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者探讨ALS的基因治疗可能性: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外周静脉给予9型腺相关病毒载体(AAV9),可上调鼠运动神经元ADAR2,引发外源性ADAR2在中枢神经元表达,从而有效防治运动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的获救可能与TDP-43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关。AAV9介导的ADAR2基因植入可能为ALS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4.
李金峰  李融  潘琦  张新菊  崔婷婷 《山东医药》2014,(8):110-110,I0001
患者男,52岁.以发现血糖升高8 a,双手萎缩11个月,于2012年11月2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出现口干、多饮、多尿、体质量减轻症状,在当地医院查空腹静脉血糖17.8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中成药口服控制血糖.2009年,因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出现皮肤瘙痒及下肢溃烂,后右足3、4、5趾因坏疽自行脱落.当地医院给予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及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波动大,易出现低血糖;于2010年换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血糖控制仍差.2012年1月开始出现双手萎缩,肌力逐渐减退.确诊以来,体质量下降16 kg.  相似文献   
105.
丰化微  惠凯  张颖 《哈尔滨医药》2014,34(2):105+108-105,108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神经传导以及肌电图(EMG)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认识.方法 对12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 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改变.上肢神经存在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结论 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局限于下位颈髓的前角病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SBMA)的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并回顾分析了7例SBMA患者的神经传导和针极肌电图的特点,并以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作为对照组,与SBMA组进行比较。结果:(1)SBMA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异常的患者和神经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ALS组(P〈0.01)。(2)7例SBMA患者均存在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且上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异常的出现率高于下肢(P〈0.05)。(3)SBMA组自主电位的出现率显著低于ALS组,而巨大电位的出现率显著高于ALS组(P〈0.01)。结论:SBMA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改变具有特征性,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肌萎缩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2.5岁。单节段椎间盘减压8例,双节段椎间盘减压4例。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观察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并计算改善率,对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部分患者肌力不同程度的恢复,采用JOA评分,术前为(12.40±0.95)分,术后随访为(15.4±1.15)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例,良5例,有效2例,无效3例。结论经前路手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疗效较确切的手术方法,及早手术治疗对于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正>来自Salk生物学研究院,密歇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tIs a Multifunctional Coreceptor that Integrates Diffusible-and Contact-Axon Guidance Signals"的文章,发现了早期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特征,这将有助于解释神经元复杂交流模式是如何通过少量蛋白实现的,也可以用于开发治疗神经失序疾病,比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新型治疗方法,除此之外,还将加深对于某些癌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9.
<正>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选择性侵犯皮层、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大量证据提示ALS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致,包括氧化应激、谷氨酸兴奋毒性、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细胞骨架异常以及蛋白质异常聚积等。目  相似文献   
110.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大脑和脊髓神经元死亡。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难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疗药物仅有2种,因此开发新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迫在眉睫。目的:综述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senchymal stem cells,ALS,immune response”为英文检索词,以“中药,间充质干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免疫反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2023年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中药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总结为5个机制:主要包括冰片和黄芪甲苷等中药促进闭锁小带蛋白1、闭合蛋白5表达重建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屏障完整性;复方扶芳藤合剂调节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抑制其自身毒性;半枝莲和广藿香等作用补体系统因子抑制其异常激活;雷公藤和钩藤等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衰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左归丸、栝蒌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