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63篇
  免费   1982篇
  国内免费   822篇
耳鼻咽喉   436篇
儿科学   273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866篇
口腔科学   453篇
临床医学   4211篇
内科学   1946篇
皮肤病学   357篇
神经病学   596篇
特种医学   9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672篇
综合类   10885篇
预防医学   2084篇
眼科学   2105篇
药学   5907篇
  83篇
中国医学   9108篇
肿瘤学   224篇
  2024年   242篇
  2023年   922篇
  2022年   1047篇
  2021年   1323篇
  2020年   1489篇
  2019年   1656篇
  2018年   664篇
  2017年   1177篇
  2016年   1108篇
  2015年   1120篇
  2014年   1619篇
  2013年   1611篇
  2012年   1987篇
  2011年   2082篇
  2010年   1889篇
  2009年   1885篇
  2008年   2205篇
  2007年   2301篇
  2006年   2090篇
  2005年   2299篇
  2004年   1779篇
  2003年   1702篇
  2002年   1318篇
  2001年   1220篇
  2000年   899篇
  1999年   725篇
  1998年   706篇
  1997年   604篇
  1996年   579篇
  1995年   509篇
  1994年   356篇
  1993年   252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玫瑰花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为揭示玫瑰花抗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玫瑰花的所有化学成分,并筛选玫瑰花的活性化学成分;然后通过TCMSP 数据库和BATMAN-TCM数据库,查找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使用 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复杂网络关系图;运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检索出121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作为活性化合物;共检索出197个作用靶点;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45个潜在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筛选出66个生物过程和18条信号通路参与玫瑰花抗炎的作用。而与玫瑰花抗炎最为密切的信号通路包括NF-kB、TNF、MAPK等,同时其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通路的正调控、NF-kappa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依赖TRIF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玫瑰花抗炎的潜在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发现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308-1313
[目的]了解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内及脑脊液中IL-6、IL-1β及TNF-α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152只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打击法造模,分别于造模后2、4、6、8、12、24、36、48、72 h取大鼠损伤区脊髓及脑脊液,利用ELISA及Real-time PCR检测并比较两者中炎性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IL-6、IL-1β、TNF-α均在脊髓中表达迅速升高,IL-6、IL-1β在4 h即达到高峰,而TNF-α在2 h即达到高峰。IL-6、IL-1β、TNF-α在脑脊液中表达相对较迟,但在6 h也已能检测出,IL-6、IL-1至24 h达到高峰,TNF-α12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脑脊液中炎性因子出现时间及到达高峰时间较损伤脊髓区稍晚,但趋势基本相仿,脑脊液炎性因子的研究可以基本反映脊髓炎性因子情况。  相似文献   
103.
蒲地蓝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消炎制剂,可以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常被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因其临床起效快,又具有“中成药”的身份,所以在人群中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中早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胆囊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21例)和开腹组(21例)。开腹组行胆囊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术前1 h、术后24、48、72 h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40.7±5.3)min比(43.8±6.1)min],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58.6±8.4)m L比(30.4±4.9)m L],住院时间显著缩短[(5.3±0.8)d比(3.3±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以及CRP的水平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各时段血清IL-6[(10.6±3.3)、(25.2±4.2)、(36.7±7.3)ng/L]、TNF-α[(52.7±8.9)、(96.7±10.4)、(104.2±12.6)ng/L]及CRP[(5.4±1.1)、(21.5±6.2)、(32.1±8.7)mg/L]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段开腹组[(12.6±4.3)、(41.6±9.3)、(58.2±10.2)ng/L,(63.2±9.4)、(115.9±11.3)、(123.8±28.57)ng/L,(6.5±1.4)、(32.5±8.3)、(46.4±9.5)mg/L](P<0.05)。两组患者的PT、TT、APTT、D-二聚体以及FIB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19.05%(4/21)比95.24%(20/21)](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然而腹腔镜术后引起血栓的风险更高,因此需要在围手术期采取预防性的措施,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5.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负担。明确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综合防治。心房颤动心房电重构是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然而其机制尚未明确。炎症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炎性因子以及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均参与心房电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就诊的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组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46%VS 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奥拉西坦可提升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观察鼻腔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9例(40只眼),采用鼻腔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眼流脓、溢泪等情况。结果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39例(40只眼)患者,治愈35例(36只眼),好转3例(3只眼),无效1例(1只眼)。治愈率90%,好转率7.5%,无效率2.5%。结论经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确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无需面部切口、面部不留疤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214-216
目的对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NO、IL-10、IL-17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3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80例患者以艾普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180例患者以艾普拉唑+铋剂+两种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NO、IL-10及IL-17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NO、IL-10及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CD147的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作者医院住院治疗的ACI患者79例(ACI组),另设对照组37例,选自门诊体检者,入选者均无脑血管病证据和(或)头颅MRI/CT检测正常者。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CD147水平,并比较两组CD147水平;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ACI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与CD147水平的关系。结果ACI组血浆CD14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35.80±187.63)pg/mL比(352.70±91.32)pg/mL;t=8.693,P=0.000〕。ACI组患者NIHSS评分<8分组明显低于≥8分组〔(526.48±143.02)pg/mL比(761.02±150.56)pg/mL;t=-7.103,P=0.000〕。相关分析显示CD147水平与NIHSS评分成正相关(r=0.749,P=0.000)。结论ACI组患者血浆CD147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