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474篇
  免费   18372篇
  国内免费   15436篇
耳鼻咽喉   3586篇
儿科学   6844篇
妇产科学   5060篇
基础医学   19812篇
口腔科学   5248篇
临床医学   109162篇
内科学   44880篇
皮肤病学   5153篇
神经病学   10273篇
特种医学   334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99篇
外科学   38816篇
综合类   187469篇
预防医学   39928篇
眼科学   6024篇
药学   61511篇
  502篇
中国医学   31270篇
肿瘤学   26099篇
  2024年   1226篇
  2023年   4547篇
  2022年   5802篇
  2021年   7036篇
  2020年   9224篇
  2019年   8125篇
  2018年   4162篇
  2017年   7320篇
  2016年   8983篇
  2015年   10575篇
  2014年   20154篇
  2013年   21055篇
  2012年   27136篇
  2011年   31436篇
  2010年   29911篇
  2009年   29700篇
  2008年   36806篇
  2007年   32387篇
  2006年   28936篇
  2005年   33239篇
  2004年   35232篇
  2003年   39559篇
  2002年   36388篇
  2001年   33857篇
  2000年   23903篇
  1999年   19075篇
  1998年   16797篇
  1997年   13449篇
  1996年   12572篇
  1995年   12100篇
  1994年   8597篇
  1993年   5895篇
  1992年   4885篇
  1991年   4885篇
  1990年   4406篇
  1989年   4213篇
  1988年   742篇
  1987年   605篇
  1986年   504篇
  1985年   354篇
  1984年   188篇
  1983年   140篇
  1982年   10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分析微纤维相关蛋白2(microfibril-associated protein 2,MFAP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在检测MFAP2 mRNA和蛋白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FAP2蛋白在65例CRC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的结直肠上皮细胞比较,MFAP2 mRNA和蛋白在CR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在CRC组织中,MFA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FAP2蛋白在CR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为60%,且MFAP2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侵犯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MFAP2高表达与CRC病人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FAP2蛋白高表达是影响CRC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HR=3.733,95%CI:1.509~9.229,P=0.004)。结论 MFAP2在CRC组织中上调表达,其高表达与病人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新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初步探讨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体外定位饱和穿刺技术定位前列腺癌病灶的准确性。方法:对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前列腺根治术的30例患者行术后离体组织体外定位饱和穿刺病理检查及大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再根据大组织切片病理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评估单纯体外定位饱和穿刺在常规病理检查前定位癌灶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结果:30例前列腺癌患者共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癌灶69个,平均2.3个,其中位于尖部5个,基底部3个,外周带35个,中央带及移行带26例;病灶大小2~20 mL,平均5.2 mL,单病灶整体Gleason评分平均7.9(3+4~5+4)分。单纯利用体外饱和穿刺技术对有临床意义病灶的发现率为97%。结论:利用前列腺大组织切片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制作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可真实还原前列腺癌病灶的空间分布,单纯体外饱和穿刺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检查的缺陷,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比尿常规检查中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的结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86例,均行常规化学法、尿分析仪检测,并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2种检测方法检查结果及检测准确性。结果常规化学法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阳性及阴性情况与尿分析仪检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对照,常规化学法诊断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准确性与尿分析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常规检验中采用常规化学法及尿分析仪检查可获得相似的检查结果,且诊断准确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5.
瓜蒌子     
药材(饮片)鉴别要点栝楼子: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 m,宽6~10 m,厚约3.5 mm,表面浅棕色至粽褐色,平滑,沿边缘有一圆沟纹,习称"环状棱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含油性。气微,味淡。双边栝楼子:较之栝楼子大而扁,长15~19 mm,宽8~10 mm,厚约25 mm。表面棕褐色,沟纹明显,而环边较宽,顶端平截,余同栝楼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剪切波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对乳腺BI-RADS 4类肿块分类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 年3月就诊于我院肿瘤科且常规超声定为BI-RADS 4类的乳腺肿瘤患者139例,共 157个病灶,在手术或穿刺活检前均进行SWE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常规超声及SWE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诊断4a类73个,4b类35个,4c类49个,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性86.1%,特异性74.1%,准确性76.9%;SWE参数最大杨氏模量值(Emax)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临界值为94.15 kPa,以该值为诊断良恶性肿块的依据,SWE校正BI-RADS分类后诊断的敏感性87.5%,特异性90.6%,准确性90.4%。结论:SWE通过硬度信息评估,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矫正BI-RADS 4类肿块的亚分类,降低了误诊率,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对比增强超声(CEUS)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术前定位及转移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5~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根据经皮CEUS示踪结果,在皮肤表面标记SLN位置及数目,根据其增强模式评估SLN转移风险,并在术中联合亚甲蓝共同确认SLN的位置及数目。以亚甲蓝染色的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经皮CEUS预测SLN状态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EUS与SLN常规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2名超声科医师对SLN增强模式判读的一致性。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CEUS评估SLN结果的差异。 结果21例患者中,经皮CEUS共检出32枚SLN,亚甲蓝染色共检出71枚。经皮CEUS体表定位的SLN均为术中亚甲蓝染色的SLN,患者经皮CEUS检出(1.6±0.9)枚SLN,低于亚甲蓝染色检出的(3.4±1.4)枚(t=5.017, P<0.001)。CEUS预测SLN转移风险:判定有SLN转移患者9例(病理证实SLN有转移7例,无转移2例),判定无转移患者12例(病理证实SLN无转移11例,有转移1例)。CEUS评估SLN状态的敏感度7/8,特异度11/13,阳性预测值7/9,阴性预测值11/12,准确率85.7%(18/21)。CEUS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 =0.704,P=0.001)。2名超声科医师对CEUS中32枚SLN增强模式的判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9,P<0.001)。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患者,其CEUS预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 结论经皮CEUS是乳腺癌患者SLN术前定位及转移风险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110.
嗜神经侵袭是肿瘤通过神经扩散与转移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与复发、转移、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嗜神经侵袭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不同解剖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嗜神经发生率各不相同,故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嗜神经侵袭的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无针对神经侵犯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头颈部肿瘤嗜神经侵袭的治疗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嗜神经侵袭的临床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