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体外过敏原筛查与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在学龄前哮喘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学龄前儿童分为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44例),哮喘非急性发作组(B组,41例)和正常对照组(C组,35例)。应用免疫检测分析仪筛查血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检测尘螨特异性IgE、血总IgE和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采用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呼吸总阻抗(Zrs)、总呼吸黏性阻力(R5)、中心气道黏性阻力(R20)、周边气道黏性阻力(R5-R20)、周边弹性阻力(X5)和共振频率(Fres)。结果 A、B组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阳性率、总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ECP水平、Zrs、R5、R20、R5-R20、Fres较A组低(P<0.05)。B组Zrs、R5、R5-R20、Fres与血ECP呈正相关(P<0.05),R20与血ECP不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过敏原、血ECP、脉冲振荡肺功能有助于了解学龄前哮喘儿童气道炎症变化及气道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外过敏原与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在学龄前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急性组)44例,哮喘非急性发作组(哮喘非急性组)4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变异性组)46例,正常对照组35例儿童纳入本次研究。对各组进行血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筛查和尘螨特异性IgE检测,同时检测血总IgE和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并进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结果:哮喘急性组、哮喘非急性组、变异性组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阳性率、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病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异性组血ECP水平低于哮喘急性组(P<0.01),与哮喘非急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显示变异性组、哮喘急性组,哮喘非急性组的呼吸总组抗(Zrs)、总呼吸黏性阻力(R5)、中心气道黏性阻力(R20)、周边气道黏性阻力(R5-R20)、共振频率(Fre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变异性组、哮喘非急性组的Zrs、R5、R20、R5-R20、Fres均明显低于哮喘急性组(P<0.01)。变异性组、哮喘非急性组Zrs、R5、R5-R20、Fres与血ECP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过敏原、ECP、脉冲振荡肺功能有助于了解学龄前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变化及气道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是新生儿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它对人口素质的提高妨碍极大,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防治。为此我们统计了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室自1997年12月~1998年5月住院新生儿经头颅B超或CT确诊为颅内出血36例,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5例,女1例。胎龄:<37周6例,37~42周27例,≥42周3例。出生体重:<2.5kg7例,≥2.5kg29例。分娩方式:正常产24例,异常分娩12例中臀位产3例,足位产1例,产钳助产4例,胎头吸引器助产4例。起病日龄:<3天33例(91.66%),~7天1例,≥15天2例。出生有…  相似文献   
14.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通过对机体注射变应原疫苗来影响过敏性疾病基础机制,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经过标准化制备的变应原疫苗逐渐应用到临床,但在儿童中尚未广泛使用,儿童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标准化变应原尘螨疫苗治疗儿童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维酶素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63例。对照组口服维酶素片,1.2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枳术宽中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病理学指标慢性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度、肠化生、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6%)比对照组高(7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慢性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度、肠化生、HP感染评分明显减轻(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减轻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的CRP、IL-1β、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PGE2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的CRP、IL-1β、TNF-α低于对照组,PGE2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维酶素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胃黏膜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具有操作简便、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广泛应用于化脓性胆管炎的急诊胆管引流、胆管结石不能全部取出时的临时性引流、胆管漏、胆管良恶性梗阻的引流以及经鼻胆管结石溶石治疗等。我院外科开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进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IK细胞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化疗后接受CIK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集其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扩增培养CIK细胞进行回输,隔天1次,4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T细胞数、CD4+/CD8+比例及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CD8+T细胞数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改善率为69.6% (P <0.05).结论 CIK细胞免疫治疗可增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成为其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哮喘小鼠体内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活性对气道内黏蛋白5AC(MUC5AC)表达的重要性.方法 复制哮喘小鼠模型,行外周血常规分析,肺泡灌洗液常规瑞氏染色并计数,肺组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内MUC5AC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AT、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DAC)活性、MU...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我科确诊的72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28-81岁).比较单发转移组(14例)与多发转移组(58例)、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4例)和转移无局部复发组(58例)以及综合治疗组(61例)和单纯支持治疗组(11例)间的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年、2年生存率14.3%、1.1%,中位生存期8.2个月,较转移无局部复发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38.5%、20.3%、11.6m)低,P<0.05.单发转移组与多发转移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20.0%与37.5%、12.5%,P>0.05.综合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6.1%与40.0%、12.0%,P>0.05.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6)、合并局部复发(P=0.020)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转移性鼻咽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总生存率.性别、有合并局部复发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静脉治疗手段,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在普遍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伴生了各种并发症,如导管移位、堵塞、破裂等症状,其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因其严重性被广泛关注。为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采取有效的血栓预防护理措施是重要的解决手段。本文综述国内外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总结出PICC相关性血栓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影响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主要因素,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旨在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