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面肌痉挛病因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透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 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结论 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建立面肌痉挛的动物模型,结合电生理检测技术,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面神经脱髓鞘并血管压迫组(模型组)13只;单一面神经血管压迫组5只;单一面神经脱髓鞘组5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术后第3、6周检测并比较各组动物的异常肌反应(AMR)和F波变化。结果 术后第3周,4组动物均未诱发出AMR,模型组有10只动物于术后第6周诱发出典型的AMR;模型组动物的F/M波幅比率、F波持续时间及其诱发频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动物(P〈0.01),但各组动物的F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的增高可能是发生面肌痉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舰 《家庭用药》2011,(10):35-35
30岁的张女士5年前出现右侧耳鸣,开始并未予以重视,不久前接电话时突然发现右侧听力下降。经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为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必须手术治疗,否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用于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甲状腺良性疾病需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常规组50例患者行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组50例患者行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小切口次全切术组其手术中及术后各指标均显著优于甲状腺全切组(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各项不适症状缓解时间及发生人数均优于全切组(P<0.05)。结论应用改良小切口切除术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系数高,可保留甲状旁腺功能的同时将对喉返神经的损伤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海舰 《家庭用药》2011,(11):45-45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真的如此么?王阿婆在20年前就得了一种叫面肌抽搐的毛病,起初只是左上眼皮抽搐。她一直未当回事。  相似文献   
16.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 ,ECS)主要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CB1、CB2、内源性配基AEA、2-AG及内源性配基的失活系统FAAH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ECS可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钙离子浓度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具备广泛的生理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报道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在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指导重症监护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观察颅内压监测时硬膜外血肿清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警价值与患者转归.结果 两组中迟发性血肿的发病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GOS评分优于非监测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而人均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对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就迟发性血肿的发生与否具有早期预警价值,为采取恰当的后续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损伤的炎性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脑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表达和促发炎症的级联反应。白细胞粘附、聚集和迁移并产生大量的蛋白水解酶、氧自由基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破坏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血脑屏障损害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出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文章就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损伤的炎性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生物学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着重介绍脑缺血时VEGF及其受体表达、细胞来源和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移植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能否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GDNF基因到大鼠NSCs,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分别将PBS、NSCs、转基因N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通过观察记录大鼠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转染后72h,荧光蛋白大量表达。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在14d时仍表达GDNF基因,各实验组于移植后3d时行为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移植转基因NSCs组和NSCs组即与对照组在行为学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4d,移植转基因NSCs组与其余两组在行为学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基因NSCs移植后可以分泌GDNF并促进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