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30篇
预防医学   298篇
药学   90篇
  1篇
中国医学   146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陶然乐无疆     
王文 《开卷有益》2013,(11):23-23
少小生故乡,喜闻泥土香。 房前院落里,花木尽琳琅。 今日买菜籽,明日购树秧。  相似文献   
12.
麦迪逊情缘     
晶晶 《家庭用药》2012,(5):44-45
很多国人都看过美丽的爱情故事电影《廊桥遗梦》,它的英文名是“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我想可能Madison(麦迪逊)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吧,我在那里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  相似文献   
13.
14.
就是不爱了     
《家庭医生》2012,(3):69-69
“我有事要跟你谈,”令如忽然叫住了正在刷牙的勤刚,“给我五分钟吧。”  相似文献   
15.
快乐如诗     
蔡顺利 《健康大视野》2013,(15):127-127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生命的长度是一定的,难以更改,你烦恼的时间多了,那么快乐的时间就一定少了。  相似文献   
16.
偶尔     
<正>偶尔,我在公园的环形道上散步,看到远远的挂在楼角的夕阳缓缓离去,预示着这一天即将谢幕,我想,明天再相见时,你是否记得我深情的一瞥和心湖中荡起的涟漪?偶尔,在开学的日子,看到新生由家长全程陪护,潮水似的涌入校园,会不期然的想起,我最初来大学报到注册的情景。你曾像今日的某个家长似的替我背着行李,带着我去办手续,"谁呀?"有同学笑问。"老乡。"你简洁地回答。老乡,从哪说起?  相似文献   
17.
正医话是医生说的话或者是与医疗有关的话,是具有文学色彩的医学小品或小论文。上个世纪关于该类文章很多杂志都有其发表栏目,如医苑杂谈、医海漫步、医林拾贝、随笔、诊余、百花园等栏目。医话是中医学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话具有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体裁不拘、言而有据、医文兼通、俱出心裁、文字流畅等特点,它是中医人喜闻乐道的一种文体格式。  相似文献   
18.
开卷有益     
《家庭医学》2014,(3):1-1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导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随着一批以写农村题材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毕飞宇、李洱、林白等为中坚的晚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了转型迹象,开始有意无意从欲望都市中撤退,在乡村和历史中进行书写,显示了对写作深度和写作意义的自觉思考和追问,呈现了某种历史主义的悲悯情怀。与这种空间的转换相对应的,还有叙事立场从原先的边缘向中心的靠拢,叙事方式上从现时态的写作向过去式的写作,话语方式从原先的反讽式写作向悖论式写作转向,这些文本中呈现出了一种人到中年的精神气质,与现实和解,向历史握手。这种写作固然源于作家写作的探索,更源于现实的召唤,还来自于人到中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芦花似雪     
王敏 《开卷有益》2014,(3):73-74
<正>芦花,是一个像芦花一样清新而质朴的姑娘。我从没能握过她的手,她却是我一辈子的思念和牵挂。芦花不是本地人,她爸妈带着他哥从下沿子逃荒来到我们村。初来时,他们在村东头苇塘旁的官地搭起个窝棚,住了下来;稍后,在村口支起炉灶,卖炸果子。一家人吃苦耐劳,实诚厚道,颇得人缘。下沿子,印象里似乎就在东边几十里外的白洋淀一带,那里河流纵横,地势低洼,每到夏天,大雨连连,洪水泛滥,漫过村庄、田野、房舍、树木,为生存,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荒。逃荒来的难民,村里人叫他们"青泥腿子",多少有些轻蔑的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