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34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40例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26例伴发多种大血管病变)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各组(包括合并一种大血管病变组、合并两种以上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含量分别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和正常对照组(内皮抑素为32.4±15.6μg/L和35.1±20.2μg/L比11.2±8.6μg/L和9.9±6.7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133.5±36.8ng/L和302.1±52.4ng/L比90.2±42.4ng/L和81.3±33.5ng/L,P<0.01),两者在正常对照和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多种大血管病变组间比较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33.5±36.8ng/L比302.1±52.4ng/L,P<0.01),而内皮抑素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2型糖尿病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组,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显著正相关(r=0.540,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以自稳态调节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的多态性与T2DM及其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提取全血DNA,PCR扩增VDR基因,FokⅠ酶切扩增产物,检测大连地区T2DM合并AS者(AS组),DM非AS者(non-AS组)及健康对照者(NC组)的基因型。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VDR基因变异对T2DM及合并AS的影响。结果(1)VDR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各基因型在T2DM组和NC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AS组和non-AS组VDR基因FokⅠ酶切各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VDR等位基因f与T2DM呈显著正相关,等位基因F与T2D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大连地区的汉族人群中,VDR基因FokⅠ的多态性与T2DM相关,而与T2DM合并AS无关。等位基因f是T2DM的易感基因,而等位基因F对T2DM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因素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12例病程在1年以内的T2DM患者,超声波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mm,临床无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证据。随机分成4组:A组给予强化血糖、血压控制;B组给予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C组给予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及联合维生素E治疗;D组给予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超声检测各组干预前及1年后颈动脉IMT、反应性充血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IDD)功能。结果(1)各组颈动脉IMT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B、C、D组EDD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0·05);A组干预前后及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干预后,C组EIDD较前改善(P<0·05),而A、B、D三组改善不显著(P>0·05)。结论同时降压、调脂后,EDD有所改善,而EIDD未见改善;联用维生素E改善了EIDD。  相似文献   
14.
应用PCR—RFLP技术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2型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组110例,非AS组120例]线粒体DNA(mtDNA)16189位点变异。AS组mtDNA 16189T→C变异率高于非AS组(35.5%∥s20.0%,P〈0.01)。mtDNA 16189T→C变异组HOMA—IR和HbA1c高于非变异组(P〈0.05)。因此,mtDNA 16189 T→C变异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较高血糖水平和2型DM早期AS相关。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以“发现左乳肿物4个月”为主述,于2015年5月11日收住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患者1年前曾有乳腺外伤史,未予诊治,于4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侧乳腺有一肿物,花生米大小,无胀痛、刺痛、隐痛,4月以来肿物逐渐增大,5月5日常规超声检查示:左胸壁皮下囊实混合型占位,以囊性为主,形态规整,界清,大小约7.5cm×4.7 cm,实性部分见少许血运.入院专科查体:双乳头无糜烂、刺痛及瘙痒,无乳头溢液,左乳腺内可触及8 cm×4 cm大小肿物,质韧,实质感,界清,活动度可,表面皮肤有红肿,同侧腋窝未触及肿物,周围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6.
成人肠套叠在临床上较少见,确诊比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广泛应用,有关成 人肠套叠的报道逐年增多,而且所报道的准确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患者RFA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补片周围瘢痕的厚度,使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瘢痕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补片周围瘢痕的厚度:术前及术后1d,1、3、6个月的瘢痕厚度分别为(7.1±0.8)、(7.1±0.8)、(4.8±0.7)、(3.8±0.7)、(3.4±0.7)mm,手术后1d、1、3、6个月的瘢痕厚度相互比较及手术后1、3、6个月的瘢痕厚度分别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的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d,1、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6±1.0)、(4.6±0.8)、(2.4±0.8)、(1.6±1.0)、(1.1±0.7)分,手术后1d、1、3、6个月的VAS评分相互比较及分别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因精索静脉出血形成阴囊血肿,经手术治愈。结论超声引导下的RFA治疗能有效缓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 ABVS)在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11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0例患者,共计230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47个,恶性病灶83个。每位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自动全容积成像,根据不同方法判定病灶良恶性,所得结果与病理对照,以评价ABVS系统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常规超声与全容积成像联合应用较二者单独应用诊断准确率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ABVS“汇集”征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08%、89.80%、83.04%、79.73%、84.61%。“汇集”征在良性病灶中的出现率为10.20%,恶性病灶中出现率为71.0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BVS显示的三切面图像,特别是冠状面的“汇集”征,可明显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动脉超声应用多探头联合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89例VBI患者(VBI组),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8.0岁;40例正常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3.0岁。采用小凸阵探头(6.0~10.0 MHz)、线阵探头(5.0~10.0 MHz)及凸阵探头(2.0 MHz)对VB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椎动脉起始段、颈段及颅内段的走行、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高频小凸阵探头诊断VBI的灵敏度为65.6%;高频线阵探头诊断VBI灵敏度为81.8%;低频凸阵探头诊断VBI灵敏度为89.2%;三者联合检查,灵敏度达94.2%。结论多探头联合应用检查椎动脉,可以较全面观察椎动脉的走行和结构,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超声对VBI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病程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2 6 8例短病程T2DM患者 (新诊断或病程在 1年以内 )通过超声波大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检测 ,界定有无动脉粥样硬化 (AS)分为AS组 (10 1例 )和非AS组 (16 7例 ) ,对两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1)AS组的年龄、BMI、吸烟指数 (SI)、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h)、C -反应蛋白 (CRP)均高于非AS组(P <0 .0 5 ) ;有DM家族史的比率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低于非AS组 (P <0 .0 5 )。 (2 )两组间性别、DM病程、空腹血糖 (FPG)、服糖后 2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h)、空腹胰岛素 (FINS)的差异无显著性。 (3)Pearson相关分析 ,提示大动脉平均IMT与年龄 (r =0 .346 ,P <0 .0 0 1)、BMI(r=0 .2 2 9,P =0 .0 0 1)、SI(r =0 .349,P <0 .0 0 1)、收缩压 (r =0 .2 5 8,P <0 .0 0 1)、舒张压 (r =0 .2 0 7,P =0 .0 0 2 )、LDL -Ch(r=0 .178,P =0 .0 0 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短病程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主要与年龄、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LDL -Ch血症、胰岛素抵抗 (IR)及CRP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