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背景:目前尚不能确定哺乳动物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也来源于迁移的神经嵴干细胞.目的:了解哺乳动物颌突前体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分化方向,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分化表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E9.5,E10.5,E11.5,E12.5d期间,SD大鼠颅面部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分子表达谱及其变化.结果与结论:颌突的前体细胞表达多谱系标志,包括某些神经谱系的标志以及中胚层来源的标志,随着发育的进行,神经谱系标志下调,而中胚层谱系的标志出现或上调,提示该群细胞分化活跃,具有干细胞的特点;此外在该群细胞中检测到始终有3%~4%的细胞表达神经嵴干细胞特异性标志CD57和P75,提示哺乳动物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在定居后逐渐分化的同时,仍以某种机制维持自身数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矿化液诱导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鉴定,以大鼠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经矿化液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为立方状,紧密排列,类似成骨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增长,可形成矿化结节;免疫组化显示诱导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表达Ⅰ型胶原;RT—PCR结果说明诱导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成骨细胞特异标志-骨桥素mRNA。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未出现变化,也无成骨细胞标志表达。结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经矿化液诱导后成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3.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对射线照射后大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对γ射线照射后大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取孕11.5 d SD大鼠胚胎颌突,用消化法培养获得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20 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20只,A、B和C组给予60Co 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照射剂量为6.0 Gy.A组:照射后6 h,尾静脉移植第2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B、C组尾静脉分别移植真皮成纤维细胞和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D组未照射,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 ml/只.分别于1、2、3和4周动态观察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并于第4周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测定大鼠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采用内源性脾结节法测定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进行大鼠骨髓组织学检查.结果培养的原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呈单层生长,似成纤维样梭形,有2~4个突起.移植后第3、4周,A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B、C组(P<0.05),A、D组大鼠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高于B、C组(P<0.05).移植后第4周,A组大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多于B、C组(P<0.01), CFU-S计数明显多于B、C组(P<0.01),A、D组CFU-GM数量均较B、C组多(P<0.01).结论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能够促进辐射损伤后大鼠造血功能的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张志霞  刘瑶  周泽渊 《武警医学》2006,17(8):633-633
近年来,我们应用牙表面涂擦极固宁的方法,治疗牙本质过敏症109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