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山奈酚抗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测定山奈酚对白假丝酵母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被膜和成熟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测定山奈酚对生物被膜基质产生水平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山奈酚对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水-烃两相分离法测定山奈酚对白假丝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山奈酚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山奈酚抑制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形成,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具有抗成熟生物被膜作用,显著降低生物被膜基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山奈酚明显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丝形成并降低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经山奈酚处理的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BCR1NRG1TUP1的表达升高,同时HWP1EFG1CPH1ALS1ALS3CSH1的表达下降。结论 山奈酚具有抗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活性,其机制与抑制菌丝形成及降低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血清中白色念珠菌菌丝相蛋白组分抗体的实验室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超声粉碎和Con A-Sepharose4B亲和层析除去细胞壁甘露糖和甘露糖蛋白后,收集蛋白抗原,通过免疫转印技术,检测血清标本中相应抗原的抗体。结果:血库血清40份中,1例阳性;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的90名患者,抗体阳性58例;热带念珠菌培养阳性的17名患者,10例抗体阳性,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培养阴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患者与阴道白念珠菌定植者的阴道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水解酶和菌丝壁蛋白1(HWP1)基因等毒力因子的体外表达水平及其耐药性,初步探究白念珠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与毒力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明白念珠菌引起的RVVC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资料。方法 前瞻性收集分离来源于成年女性RVVC患者和阴道白念珠菌定植者的100株阴道白念珠菌,采用酵母样真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检测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平板、卵黄琼脂平板和三丁酸甘油脂平板检测阴道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磷脂酶(PL)和脂肪酶(Lip)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HWP1基因的表达。结果 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中至少1种耐药的白念珠菌RVVC患者来源有13株,阴道定植者来源有10株;RVVC患者来源菌株的生物膜、3种分泌型水解酶和HWP1基因体外表达水平均高于阴道定植者来源菌株(均P<0.05),两组在生物膜形成强弱、3种水解酶表达高低等定性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耐药性菌株生物膜表达水平高于非耐药性菌株外(P<0.05),对3种分泌型水解酶和HWP1基因体外表达水平上两组间没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HWP1基因和生物膜-OD之间呈弱相关性(r=0.211,P=0.039)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均|r|<0.2,P>0.05)。结论 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生物膜、SAP、 PL、Lip和HWP1都可能在RVVC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WP1与生物膜的形成呈弱相关性,生物膜的形成与阴道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产生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菌丝相白念珠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标准株与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pot assay检测白念珠菌落形成;XTT法检测白念珠菌丝代谢;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丝活力;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丝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白念珠菌丝细胞壁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白念珠菌细胞壁β-葡聚糖暴露程度;qRT-PCR法检测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ECE1及β-葡聚糖合酶调控基因FKS1和FKS2的表达。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临床株及标准株的MIC为64~128μg·mL-1;512μg·mL-1盐酸小檗碱干预下能抑制白念珠菌落生长,64~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菌丝代谢,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白念珠菌丝活力,256~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形态转化,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明显损伤细胞壁结构,128~512μg·mL-1盐酸小檗能促进细胞壁β-葡聚糖暴露,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下调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ECE12.72倍及β-葡聚糖合成酶调控基因FKS1与FKS2分别3.49,3.26倍。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可能通过下调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及β-葡聚糖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破坏白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并促使β-葡聚糖暴露,进而影响整个细胞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不同外源性物质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性物质处理后猪苓菌丝生长速度及其多糖含量,以期筛选出猪苓菌丝的最佳生长条件,为其规模化人工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平皿培养真菌的方法,将猪苓菌丝放在含有不同外源性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了培养,以菌落直径来判断菌丝的生长速度,苯酚-硫酸法测定猪苓菌丝的多糖含量。结果 高浓度环磷腺苷酸,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2,4-二氯苯氧乙酸(2,4-D),维生素(V)B1,VB3,VB6,VB9,VB12处理组均促进了猪苓菌丝生长,而吲哚乙酸(IAA),VC,VB2处理组均抑制了猪苓菌丝生长;高浓度环磷腺苷酸,6-BA,GA,2,4-D,VB1,VB3,VB6,VB9,VB12处理组均提高了猪苓菌丝多糖含量,而IAA,VB2处理组均降低了其多糖含量。高浓度VC处理组对猪苓菌丝生长抑制最为明显,但能显著增加猪苓菌丝多糖含量;环磷腺苷酸浓度为2 mmol·L-1,6-BA,GA,2,4-D,VB1,VB2,VB3,VB9,VB12质量浓度分别为6,15,2,4,2,4,6,10 mg·L-1时,均有利于猪苓菌丝生长和多糖含量的累积。结论 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外源物质可以调控猪苓菌丝的生长发育,改变猪苓菌丝生长速度和多糖含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产黄青霉(P.chrysogenum)电激转化方法,建立产黄青霉快速、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方法 应用美国Bio-Rad电转仪,将外源DNA转化入产黄青霉菌丝中,研究了菌丝培养时间、电场强度、DNA类型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菌丝培养24h,处于旺盛生长阶段,电场强度为6000V/cm,电阻200Ω,电容20μF,环状质粒DNA较线状能获得转化效率稍高,1μg DNA获得的克隆数可达500个.结论 应用电激转化方法对产黄青霉进行遗传转化属首次报道,特别是可直接将目的片段与T-DNA相融合,转化入产黄青霉中,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7.
孙美玲 《当代医学》2021,27(11):151-152
目的探究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感染性角膜炎(FK)患者菌丝浸润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FK患者103例(103眼)。入选者均接受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菌丝浸润深度、视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03例患者中治愈74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9%(100/103);治疗后,菌丝浸润深度(23.95±11.04)μm、眼部评分(1.19±0.52)分,低于治疗前的(321.54±58.97)μm、(4.75±1.26)分,视力(0.52±0.23)高于治疗前(0.36±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眼部一过性刺激疼痛、异物感,其他患者均未见眼痒、眼痛及眼部红肿现象,未见全身及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FK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改善患者眼部症状,降低菌丝浸润深度,提升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UVD)/蒸发光散射检测(ELSD)的方法分析avermectins菌丝提取液,发现主要成分为具有紫外吸收和无紫外吸收的物质。利用硅胶吸附柱层析方法分离富集了其中的主要成分。对几种有紫外吸收的组分(A1a、A2a、B1a、B2a)进行了核磁共振(NMR)分析,根据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SQC)对所有的^13C—NMR和^1H—NMR谱带进行了归属。鉴定了无紫外吸收的物质中含有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各层的活体形态学特点。方法对65例(65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灶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分析角膜各层菌丝、孢子形态、直径、密度。结果通过连续共焦扫描及焦点分析:65例中共焦显微镜显示:①10例显示上皮层下高反射直径2μm~4μm的树枝状菌丝;②27例显示浅、中基质层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直径约3μm~6μm,长度150μm~300μm。③25例显示浅、中基质层弥漫分布的高反射短、段状菌丝,直径3μm~6μm,长度40μm~60μm。④3例显示:直径12μm~15μm的高亮度圆形、椭圆形实心球体孢子。菌丝侵入分布密度与炎性细胞分布密度成负相关(r=-0.019;p=0.026)。结论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随着菌丝侵入角膜深度不同,菌丝形态亦不相同。明确角膜基质深层菌丝形态在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工虫草提取物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人工虫草水提取物(Water extract from cultural mycelium,WE)、醇提取物(Ethanal extract from cul-tural mycelium,EE)、醋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cultural mycelium,EA)和石油醚提取物(Petroleum ether ex-tract from cultural mycelium,PE)对心肌梗死面积(MIS)、血清磷酸肌酸肌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WE,EE和PE可明显减小MIS,降低CK-MB及LDH活性,减少MDA含量,增高NO含量,提高NOS和SOD活性。结论WE,EE和PE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WE,EE和PE提高NOS和SOD活性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