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23篇
预防医学   407篇
药学   144篇
  17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急诊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治。方法依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结果缩短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规范分诊程序,提高分诊技巧,落实便民措施,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医疗纠纷,树立医院良好的窗口形象。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探究其应对措施。方法本研究所纳入对象选择的是2018年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84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加以回顾分析,找出应对措施。结果84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有过敏史,占总数的28.57%,其中,9例患者存在2种或以上的药物过敏史,占总数的37.50%,红花注射液使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最高,占总数的32.14%。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部位以皮肤及附件为主,占总数的30.95%,其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结论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要想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药品的生产水平及用药质量,建立完善的药品评估监测系统,做好药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3.
刘维  靳雁 《护理管理杂志》2007,7(8):54-54,56
目的探讨护士英语交班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实施英语交班,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即护士英语基础差、集中辅导时间较少、专业词汇量大、不易记忆、护士口语表达能力较差,通过难点问题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结果33名护士均能进行流利的英语交班。70%的护士能熟练掌握急救器材、药物说明书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一般英语日常会话。结论重视护士的专业英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可有效提高护士英语水平及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4.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职业心理需求调查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职称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需求及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219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职业心理需求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在前5位的需求依次为增加收入、工作稳定、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职业的发展。结论物质方面的需求是护理人员的首位需求,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职业心理需求倾向不同。管理者应针对其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癌行颈内静脉穿刺的1236例患者,记录拔管困难例数,并分析与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相关的因素。结果 1 236例患者发生拔管困难26例(2.10%)。穿刺时穿刺损伤、拔管时过度担心和血栓性静脉炎是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刺时穿刺损伤、拔管时过度担心和血栓性静脉炎是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主要原因,护士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拔管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管道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PICC带管期间并及时在院进行导管维护的311例患者,应用肿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及健康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并采集感染患者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乳腺癌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好43.09%、中等50.80%、较差6.11%,患者的信息获取、日常导管观察、日常生活管理及异常情况应对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带管期间,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88.57±20.03)分,其中自我管理知识水平较低(高等水平者仅占1.29%);健康行为总分为(97.59±19.13)分。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管道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较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指导自我日常生活管理技巧,从而降低感染率和脱管率。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驻训官兵训练期间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以期为健康教育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部队驻训官兵69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高原寒区驻训官兵训练期间健康知识需求调查表"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现况调查。结果相关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率最高的是"5公里越野结束后正确处理方法"、"高原军事训练伤的防治"、"预防徒步行军‘泡脚’的方法",分别为36.57%、35.49%、34.44%。老兵组与新兵组的官兵在对日常训练保健和高原病防治方面的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官兵获得健康知识的方式排名前3位的是"电视、报刊、录像"、"健康知识讲座"、"军医授课"。新兵与老兵的健康教育方式喜好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原驻训官兵健康教育需求迫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健康教育实施应与不同兵龄梯次的健康教育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宜高原寒区驻训官兵的健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提供支持.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猝死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冠心病患者但未猝死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心病猝死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低、高脑钠肽、肥胖、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猝死危险因素为持续性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低、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持续性心律失常. 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指导、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先兆症状指导、急救知识指导等. 结论 冠心病猝死危险因素为持续性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低、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持续性心律失常,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干预,以降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种类及引发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针对我院2014年非惩罚性上报护理部的42例护理不良事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结果通过实施改进措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管理工具使护理管理者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Poisoning by nerve agents via the percutaneous (p.c.) route is an issue because the slow absorption of agent could result in poisoning which outlasts the protection provided by conventional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The bioscavenger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nding nerve agent in the bloodstream, thus preventing nerve agent from reaching the target tissues and inhibiting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ne bioscavenger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s human butyrylcholinesterase (huBuChE). Protexia® is a pegylated form of recombinant huBuChE. We used a guinea-pig model of p.c. nerve agent poisoning, using an implanted telemetry system to collect physiological data. Guinea-pigs were poisoned with the nerve agent VX (0.74 mg/kg) (∼2.5 × LD50). Two hours following VX exposure, Protexia (72 mg/kg) or saline control wa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All guinea-pigs treated with Protexia (n = 8) survived, compared to no survivors in a saline-treated control group (n = 8). Survival following VX and Protexia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minimal incapacitation and observable signs of poisoning, and the mitigation or prevention of the detriment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e.g. seizure, bradycardia and hypothermia) observed in control animals. The opportunity for post-exposure treatment may have utility in both civilian and military scenarios, and this is a promising indication for the use of a bioscaveng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