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7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2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910篇
内科学   9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75篇
综合类   1306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3篇
  3篇
中国医学   134篇
肿瘤学   9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比,选择骨移值的最佳材料。方法:将同种异体皮质骨插入骨缺损处,用钢板、螺钉固定移植骨块。结果:1例术后发生感染再次翻修手术,该患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借助T型拐杖可行走,1例借助长腿石膏可不负重行走。结论:同种异体骨出现与移植物本身有关的并发症少,在骨的选材方面比自体骨更有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92.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3.
^89Sr治疗转移性骨癌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报道^89Sr治疗骨转移癌的初步临床经检,8例骨转移患者静注^89SrCl2,1.11MBq/kg(30μCi/kg)另1例无骨转移性疼痛的前列腺癌患者静注此剂量以观察^89Sr延迟骨转移灶出现的时间。结果表明:治疗后87.5%的骨转移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疼痛持续缓解3~6个月,^89Sr治疗未见明显副作用,它对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20例20~36周引产死胎胸腺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观察,并应用吻合血管胎儿胸腺移植治疗晚期恶性原发及继发骨肿瘤12例。结果表明,胎儿胸腺的血供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其次为甲状腺下动脉和心包膈动脉胸腺支,7~8个月胎儿胸腺静脉血管壁较厚,适合作血管吻合,胸腺细胞发育成熟,组织结构正常,已有分泌胸腺素及转化免疫细胞的功能,在解剖学,组织学,免疫学方面均具备了良好的移植条件。12例接受吻合血管胎儿胸腺移植的晚期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X线、免疫指数均有明显改善,患者生存6个月至37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骨嗜酸细胞肉芽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61岁,平均22.4岁。病程20d~10个月。单发24例,多发4例。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5例伴软组织肿物影。于外院确诊5例,入院后误诊为原发肿瘤及转移癌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单发病例行化疗1例,手术治疗20例,手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激素综合治疗3例;多发病例采用放疗1例,激素治疗1例,综合治疗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7个月 ̄15年,平均5.3年。20例手术者手术治愈率100%;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者无复发;植骨者6~12个月骨性愈合,随访功能不受限。1例行胸椎椎板减压术者截瘫部分恢复。4例多发病例中2例出现复发,再次给予激素及放疗、化疗后缓解。结论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类似,误诊率极高。术前应尽可能行穿刺活检。对单发病例宜采用手术治疗,可辅以放疗或化疗;多发病例病灶多、范围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可选择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96.
长骨多发性骨化性纤维瘤一例报告张华俦黄建发黄公怡患者男,57岁。因外伤摄右髋部及右小腿正侧位片偶然发现右股骨颈及右胫骨中下段骨结构异常,于1995年6月14日收治入院。查体示右髋部及右小腿无红肿,无静脉怒张,触之局部皮温不高,局部有轻压痛,右髋关节及...  相似文献   
97.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我国GCT发病率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而西方国家,只占骨肿瘤的5%;GCT发病高峰在30岁左右,女性稍多于男性,20~40岁发病者的57.7%;GCT多见于长管状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和股骨上端为最常见部位,占46.82%。GCT复发率高达40~70%,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即使病理诊断为良性者,术后也有1/3以上复发,且少数发生转移;恶性者转移及死亡更为多见。GCT是骨科一种治疗困难的疾病,已引起了许多病理及骨科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8.
采用四氮唑蓝(MTT)分析检测10例骨肉瘤细胞对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R),顺铂(CDDP)长春新碱(VCR),氮芥(NM),丝裂霉素(MMC)的药物敏感性,其样本的检测率达90%,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一,其50%细胞生存的药物浓度(IC50)差异很大,在临床用药剂量下,6种化疗药物的平均生存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ADR除与CDDP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与其它相  相似文献   
99.
骨肉瘤P53、c-erbB-2、c-myc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不同临床行为骨肉瘤的抑癌基因P53突变蛋白、c-erbB-2、c-myc癌基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研究。根据临床随访结果分组,高危组10例;低危组24例;巨大肿块组4例;转移病灶组7例。免疫组化实验PCNA及P53单克隆抗体采用ABC法染色,原位杂交实验采用地高辛试剂盒标记c-myc、c-erbB-2基因探针。经统计学处理(Ridit分析)高危组与低危组相差显著。研究结果显示,骨肉瘤P53突变蛋白阳性表达的变化与预后有关,骨肉瘤中c-erbB-2、c-myc癌基因有激活现象,阳性率较高的易转移,生存率低。骨肉瘤细胞PCNA均呈阳性,说明该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研究结果还显示骨肉瘤转移前后的组织学分型往往会改变,癌基因表达亦不同。提出可能存在第二原发灶和多中心性骨肉瘤的观点。最后作者强调术后长期持续免疫治疗和定期化疗对提高骨肉瘤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骨填充材料(金骨威、金世植骨灵)应用方法:病灶刮除术骨缺损填充:灭活术后骨缺损填充;病灶切除后在骨干一假体结合部或骨干一同种异体1/4关节结合部植入骨填充材料。肿瘤及瘤样病变类型包括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内生软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后全身及局部反应和影像学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全部患者均无全身不良反应,除1例创口二期愈合外,余病例未见明显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3~6个月即有填充材料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在骨肿瘤与瘤样病变手术中应用含BMP的骨填充材料代替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不增加创伤,并发症少,术后基本无不良反应,且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是理想的骨缺损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