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201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0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摘 要:[目的]评价并比较89Sr与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对骨转移瘤骨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骨转移瘤患者107例,60例行89Sr治疗(89Sr组),另47例行美施康定治疗(MST组)。两组止痛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并采用χ2检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血象变化。[结果] 89Sr组与MST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78.3%和87.2%,二者无显著差异(χ2=1.429,P=0.391)。89Sr起效时间为7~15d,平均维持12周;MST组起效时间为1~12d,平均(6±2)d,一般需持续服药。89Sr组治疗后1个月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降低,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MST组治疗前后血象无明显变化,但出现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38/47),9例(19.1%)有2种以上不良反应,3例因反应严重中止治疗。[结论] 89Sr与美施康定治疗骨转移瘤骨痛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少。预计患者生存期较长时,宜采用89Sr缓解骨痛,以避免过早使用美施康定而产生耐受;预计生存期较短时,可用美施康定或89Sr联合美施康定止痛。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氯化(89SrCl 2)联合锝- 99- 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89SrCl 2 治疗组30例、99Tc-MDP 治疗组22例、89SrCl 2 与99Tc-MDP 联合治疗组28例3 组,观察各组骨痛缓解、骨转移病灶好转和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情况。结果:骨痛缓解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在联合治疗组为92.9%(26/ 28)、78.6%(22/ 28),均明显高于89SrCl 2 治疗组的73.3%(22/ 30)、53.3%(16/ 30)和99Tc-MDP 治疗组的63.6%(14/ 22)、45.5%(10/ 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骨转移病灶好转有效率在联合治疗组为46.4%(13/ 28),明显优于99Tc-MDP 治疗组的18.2%(4/ 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89SrCl 2 治疗组的33.3%(10/ 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89SrCl 2 联合99Tc-MDP 治疗可显著提高乳腺癌骨转移骨痛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3.
目的综述(Sr)的成骨效应及其在骨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Sr成骨效应及其在骨科中应用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体内外研究表明Sr具有促进骨生成和抑制骨重吸收的双重作用。临床上,Sr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复合及骨肿瘤、骨转移瘤的治疗。结论 Sr是骨组织工程替代材料的重要复合元素之一,能增强骨替代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在骨组织工程中有一定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并探讨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Ⅰ型胶原制备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羟基磷灰石、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4组骨修复材料表面结构.用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在大鼠头颅制备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4种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CT扫描观察骨缺损修复影像学.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组织学变化,并在骨缺损及其周围新生骨部位行骨桥蛋白( OP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单纯的胶原材料为交织样物质结构,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为交织晶体板状结构胶原/掺羟基磷灰石和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晶体结构为单晶体交织状.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无显著影响(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骨缺损CT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8.5±10.2)、(208.4±19.5)、(418.4±27.1)、(476.8±30.5)hu,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缺损部位CT值最高.HE和Masson染色见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组骨质愈合完全,原骨缺损处多为红色成熟骨.胶原/掺羟基磷灰石组植入区内蓝色的新生骨较多.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组,植入区在植入材料边缘新生骨形成,界限仍然清晰.单纯胶原组骨质未愈合,骨缺损处为淡蓝色条索状结构,中间未见骨形成.对比其他3组,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组存在大量棕色的OPN和β-catenin染色阳性新生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促进骨修复能力强于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紫杉醇和氯化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50例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紫杉醇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紫杉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化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镇痛效果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有效镇痛率为92.00%(23例),对照组患者的有效镇痛率为72.00%(18例),观察组患者的有效镇痛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镇痛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紫杉醇和氯化治疗肿瘤骨转移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和理想的镇痛效果,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人血锶含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测定长春和吉林两地5处地表水含量的基础上,又研究了正常人,溺死者及死后入水者的血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人血含量在不同条件下有很大变化。溺死者血含量几乎同溺液含量,正常人血含量远低于溺死者血含量,而死后入水者血含量与正常人血含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7.
本文探讨低剂量硝酸钚与硝酸对大鼠复合作用的实验研究。系统观察了体重、死亡率, 平均存活时间、X线片、病理组织学等项目指标的改变。通过三年左右的终生观察表明: (1)钚、复合作用对诱发骨肉瘤有相加效应, 并且潜伏期短, 多发性骨肉瘤也高于单一核素作用组, (2)复合作用组的死亡率高于单一核素组, (8)复合作用组的平均寿命比单一核素组缩短。  相似文献   
88.
89.
209例儿童血中微量元素锶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析与钙之间的关系。方法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法。结果 :对 2 0 9例 6月~ 16岁儿童血样进行微量元素和钙的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含量在各个年龄层之间无明显差异 ,同时钙和在体内代谢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应用~(90)表面敷贴照射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986~2002年12月,笔者应用小剂量照射法治疗各种皮肤血管瘤82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