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W) /HCV共感染者与单纯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HCV的基因亚型分布及其遗传特征,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广东省95例HIV/HCV共感染者及99例单纯HCV感染者HCVNS5B基因区域,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HCV基因亚型分析,遗传分析利用MEGA4软件.不同种基因亚型型内基因距离以碱基置换率表示.结果 HIV/HCV共感染者HCV有5种基因亚型,其中6a型占53.7% (51/95)、3a型占17.9% (17/95)、1b型占15.8% (15/95)、3b型占11.6% (11/95)、1a型占1.0%(1/95);1b亚型内基因距离为6.30%±1.27%,高于其他基因亚型.HIV/HCV共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感染(75/95,78.9%),其基因亚型主要为6a型,占60.0% (45/75).单纯HCV感染者HCV有7种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67.7% (67/99)、6a型占17.2%(17/99)、3a型占6.1% (6/99)、2a型占5.%(5/99)、3b型占2.0%(2/99)、4a型占1.0% (1/99)、5a型占1.0%(1/99);1b亚型内基因距离为5.17%±1.03%,高于其他基因亚型.单纯HCV感染者主要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80/99,80.8%),其HCV基因亚型主要为1b型,占76.2% (61/80).结论 广东地区HIV/HCV共感染者及单纯HCV感染者HCV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HIV/HCV共感染者与单纯HCV感染者主要感染途径不同,HCV主要基因亚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42.
对于HBV和HCV共同感染患者,一般首选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但疗效欠佳[1]。本文报道1例核苷类似物联合IFN-α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共感染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HIV/梅毒共感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是一种复杂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正在上升。同时,作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也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梅毒和HIV的感染人群和传播途径相似,其共同感染也日渐增多。二者相互影响,梅毒能显著提高HIV感染的风险,而HIV可以改变梅毒的自然病程。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这两种疾病共同感染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共感染的表现、相互作用,以及针对HIV/梅毒共感染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等。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梅毒合并H1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梅毒对HIV感染者进行高效反转录抗病毒治疗(I-IAART)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对41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及HIV单独感染患者进行HAART,分析梅毒对CD4^+T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梅毒合并HIV感染,对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合并感染梅毒时,HIV感染者进行高效反转录抗病毒治疗(HAART)的有效率明显低于HIV单独感染者(P〈0.05)。结论:合并感染梅毒时,HIV感染者CD4^+T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使HIV病毒载量上升。  相似文献   
45.
HIV感染病例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病例流行特征。方法抽取33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收治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HIV/AIDS患者HIV传播途径,HIV-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梅毒共感染,艾滋病发病比例变化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①随机选取诊疗中心收治的330例HIV/AIDS患者,其性传播途径和经血传播比例在2003至2007年分别为30%vs 60%、24.8%vs 75%、26.9%vs 70%、67.9%vs 20%、84.9%vs 10%。②HIV-1/HBV共感染患者比例2003至2007年分别为4%、10%、14%、21%、22%;而HIV-1/梅毒共感染患者比例为15%、5%、16%、23%、30%;HIV-1/HCV共感染患者比例为60%、62%、51%、18%、8%。③HIV/AIDS患者中AIDS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由2003年的6.5%上升至2004年的9.5%、2005年的20%、2006年的25%和2007年的26.3%。结论①HIV的性传播途径与HIV-1/HBV、HIV-1/梅毒共感染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而经血传播途径及HIV-1/HCV共感染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北京地区HIV的主要传播途径由经血传播途径转变为性传播途径;②HIV/AIDS患者中AIDS患者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通过对本市医院就诊者、血站献血者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艾滋病梅毒项目的检测,对目前常用的5种梅毒检测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探讨实验室如何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方法对2010年来我市中心医院就诊者进行梅毒检测、2010年中心血站筛查出的梅毒阳性样本和我市CDC检测出的艾滋病梅毒共感染样本组成血清盘,用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胶体金(SYP)、酶联免疫(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检测,用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梅毒胶体金(SYP)、酶联免疫(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二期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TPPA有很好的吻合性,对一期梅毒次之,治疗后检出率最低。梅毒胶体金(SYP)有较好的特异性,但假阳性率较高。艾滋病与梅毒共感染组和梅毒单纯感染组对梅毒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PPA用来做实验室梅毒的确证试剂;酶联免疫(ELISA)检测梅毒应该作为大批检测的首选;梅毒胶体金(SYP)主要用于急诊病例;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不推荐作为梅毒筛查试剂,主要用来与特异性结果配合,判断患者是否是现症梅毒或梅毒的疗效判断。除艾滋病晚期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情况外,是否感染艾滋病对梅毒的检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状况与分布特点,以及无形体与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感染的情况,为林区人群无形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武夷山林区采集林业工人、农民和干部等269份血清,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莱姆病和恙虫病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比较。数据库建立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4.0,χ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69份血清中检出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17.10。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除年龄外不存在地区、性别、职业差异。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阳性的血清中检测到1份与莱姆病混合感染,9份混合感染了莱姆病和恙虫病病原体。结论福建省武夷山林区人群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是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流行区。在林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恙虫病三者的防治应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抗HCV后HBV再激活的发生和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HCV/HBV合并感染并接受抗HCV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共感染者的感染途径、是否存在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trans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irate transamin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的变化情况。统计DAA抗HCV的治疗效果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50.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与肝硬变、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这两种病毒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所以HBV和HCV的合并感染比较常见,流行率约10%~15%。国内外有两种病毒互相抑制干扰与两种病毒互不干扰的看法,为了解HCV和HBV共感染的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305例HCV感染者血清检出HBV标志物和肝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