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02篇
  免费   5432篇
  国内免费   1391篇
耳鼻咽喉   299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350篇
基础医学   2436篇
口腔科学   430篇
临床医学   13288篇
内科学   2375篇
皮肤病学   171篇
神经病学   335篇
特种医学   21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9篇
外科学   7806篇
综合类   27285篇
预防医学   6347篇
眼科学   401篇
药学   11528篇
  287篇
中国医学   4784篇
肿瘤学   11600篇
  2024年   830篇
  2023年   3014篇
  2022年   2758篇
  2021年   3628篇
  2020年   3143篇
  2019年   3521篇
  2018年   1700篇
  2017年   2971篇
  2016年   2979篇
  2015年   3075篇
  2014年   5342篇
  2013年   5118篇
  2012年   5880篇
  2011年   6000篇
  2010年   5424篇
  2009年   4714篇
  2008年   4811篇
  2007年   4073篇
  2006年   3386篇
  2005年   3308篇
  2004年   2817篇
  2003年   2606篇
  2002年   2322篇
  2001年   1845篇
  2000年   1474篇
  1999年   1149篇
  1998年   863篇
  1997年   658篇
  1996年   611篇
  1995年   508篇
  1994年   451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保护性隔离对感染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有1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13.41%;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体温≥38℃、引流量未减少、局部压痛、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接受辅助化疗、行标准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手术时间≥3h及引流时间≥15d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用保护性隔离措施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发生风险,提升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2例髌骨下极袖套样撕脱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插管全身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骨折复位后钢丝垂直捆绑张力带固定髌骨下极骨块。治疗组在钢丝垂直捆绑张力带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伸膝装置。术后随访并指导康复锻炼,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Lysholm评分等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结果 2组患儿均手术成功,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32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4个月。治疗组髌骨骨折愈合时间(3.2±0.5)个月,对照组髌骨骨折愈合时间(3.3±0.4)个月,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膝关节HSS评分及优良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采取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方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具有固定牢固、伸膝装置重建可靠及不需附加外固定等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康复锻炼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右江医学》2019,(7):481-48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FGFR4在不同个体中存在遗传多态性,这种遗传多态性影响其结构与功能,与乳腺癌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述FGFR4基因结构、功能以及FGFR4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表达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与乳腺癌其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21例、导管内癌组10例、浸润性导管癌68例病灶内EMMPRIN、VEGF-C和LVD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乳腺增生组比较,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增生组的LVD为(8.38±3.18),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分别为(9.80±2.78)、(10.82±5.51),三组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MPRIN和VEGF-C的阳性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EMMPRIN和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EMMPRIN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0,P0.05)。结论 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MMPRIN和VEGF-C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痰液引流治疗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4)和对照组(n=54)。研究组进行改良体位痰引流及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体位引流及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痰培养阳性率、每日脱氧时间、每日痰液量、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灶缩小例数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aCO_2、PaO_2、痰液量、脱氧时间及痰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1.20±7.18)mmHg、(35.29±3.17)mmHg、(212.23±25.35)ml/d、(15.66±2.33)min/d、16.67%(9/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1.41±1.2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灶缩小例数比率96.29%(52/54)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体位痰引流治疗方法术可增加术后肺感染患者的肺通气量及改善肺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体位痰引流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乳腺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乳腺癌住院患者80例,现将其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由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在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后明显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对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实施乳腺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结果接受舒适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舒适率及护理满意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舒适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调高患者的诊疗舒适度,并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改良三点式重睑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9年6月,共165例单睑患者采用了改良三点式重睑术,沿术前标记线将三点处皮肤切开,剪刀将切口下唇的眼轮匝肌适当去除,同时将切口与切口在皮下层打通,剪除切口与切口之间的眼轮匝肌,6-0可吸收线挂睑板前筋膜或提上睑肌腱膜及切口下唇皮下组织缝合,三点切口各缝1针。再用6-0单丝尼龙线按照常规重睑线缝合方法挂切口下唇皮肤、睑板前筋膜或提上睑肌腱膜及切口上唇皮肤缝合打结,三点切口各缝1针。伴内眦赘皮者同时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1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患者大部分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重睑,睁眼重睑流畅、自然,闭眼刀口痕迹不明显。2例患者出现内侧重睑线变浅,1例患者出现外侧重睑线变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重睑消失。5例患者双侧重睑线有轻度不对称。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4.7%(144/152)。结论:改良三点式重睑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逼真、不易脱落、手术痕迹不明显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