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76篇
  免费   4020篇
  国内免费   3386篇
耳鼻咽喉   415篇
儿科学   497篇
妇产科学   1543篇
基础医学   4144篇
口腔科学   1015篇
临床医学   7768篇
内科学   5760篇
皮肤病学   618篇
神经病学   1032篇
特种医学   20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71篇
外科学   5093篇
综合类   20189篇
预防医学   4586篇
眼科学   2276篇
药学   7197篇
  79篇
中国医学   4600篇
肿瘤学   4462篇
  2024年   472篇
  2023年   1737篇
  2022年   1503篇
  2021年   1846篇
  2020年   1562篇
  2019年   1675篇
  2018年   1020篇
  2017年   1534篇
  2016年   1703篇
  2015年   1848篇
  2014年   3441篇
  2013年   3648篇
  2012年   4227篇
  2011年   4841篇
  2010年   4555篇
  2009年   4486篇
  2008年   4711篇
  2007年   3976篇
  2006年   3551篇
  2005年   3739篇
  2004年   3142篇
  2003年   3613篇
  2002年   1716篇
  2001年   1432篇
  2000年   1115篇
  1999年   930篇
  1998年   760篇
  1997年   709篇
  1996年   626篇
  1995年   546篇
  1994年   530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376篇
  1991年   313篇
  1990年   317篇
  1989年   243篇
  1988年   157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肖洒洒 《药品评价》2020,(14):20-22
目的:观察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及转 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择 94 例 MG 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7 例。 对照组给予泼尼松口服,观察组采用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1 个月后两组患者外周血 AChRAb、TGF-β1 水平变化,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 1 个月后的疗效及治疗 1 个月内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结果:治疗 1 个月后,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 AChR-Ab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较同期对照组 低(P<0.05),两组 TGF-β1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 1 个月内,两组 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 MG 有效,可显著提高 TGF-β1 水平 并降低外周血 AChR-Ab 水平,且安全性良好,不易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评价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有效性及其高危型HPV在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妇科门诊阴道镜检查确诊的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合并高危型HPV感染及CINIII级患者64例,门诊行宫颈LEEP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切口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变化等;对其随访2年,进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并加以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9.0±4.2)ml,手术平均时间(9.92±20、73)min,切口愈合时间为(28.2±2.3)d,病理升级4.68%(3/64),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为95.3%(61/64),术后6个月细胞学检查转阴率为100%(64/64),手术治愈率为100%(64/64),复发率为7.81%(5/64)。1例术中出血较多,约150 ml,予缝合止血,术后予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术后出现6例大量出血,急诊就医后予阴道纱布压迫后好转;远期(2年)生存质量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术是1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CIN的方法,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在治疗的同时有诊断的作用,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并予以阻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培养正常成纤维细胞)、瘢痕组(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组(10 ng/ml TGF-β1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 min^12 h)、Smurf2 RNA干扰组[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2,Smurf2)siRNA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72 h]、补骨脂素组(10μmol/L补骨脂素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继续培养72 h)、补骨脂素+TGF-β1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补骨脂素培养72 h后加入TGF-β1培养6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murf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 SMA,α-SMA)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1蛋白分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瘢痕组Smurf2蛋白[(0.83±0.08)比(0.38±0.07)]表达增加(P<0.05);与瘢痕组比较,Smurf2 RNA干扰组TGF-β1[(2.2±0.18)比(4.2±0.47)]表达降低(P<0.05);TGF-β1组Smurf2[(0.71±0.06)比(0.42±0.04)]、α-SMA[(1.42±0.12)比(0.91±0.09)]蛋白表达增加(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0.72±0.09)比(0.41±0.07)]表达增加(P<0.05);补骨脂素组Smurf2[(0.05±0.01)比(0.42±0.04)]、α-SMA[(0.71±0.07)比(0.91±0.09)]蛋白表达降低(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0.12±0.04)比(0.41±0.07)]降低(P<0.05)。结论补骨脂素可能通过TGF-β1/Smurf2信号通路抑制α-SMA蛋白表达,从而降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起到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转化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真实的人生经验、自主意识的能动作用、成人意识的觉醒、批判性反思以及有机的完整的人等。本文从转化学习理论的视角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出教师应科学管理自身的教育经验,建立完整的主体学习者身份,促进自身成人意识的觉醒,保护自己完整的“机体”,合理运用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Ets-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物(TIM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BTCC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Ets-1、MMP-1及TIMP-1的表达;分析Ets-1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研究BTCC中MMP-1、TIMP-1表达与Ets-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Ets-1在BTCC中高度表达,阳性率为82.5%(P<0.01),且随BTCC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肿瘤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肿瘤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5)。②MMP-1阳性表达率膀胱癌组(85.0%)明显高于对照组(58.3%)(p<0.05);TIMP-1阳性表达率对照组(83.3%)明显高于膀胱癌组(47.5%)(P<0.05)。③MMP-1与Ets-1表达呈正相关(Rs为0.824,P<0.01),而TIMP-1与Ets-1表达呈负相关(Rs为-0.821,P<0.01)。结论①Ets-1在BTCC中高度表达,并随BTCC分期分级升高而增加;Ets-1与BTCC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②BTCC中Ets-1上调MMP-1表达,而下调TIMP-1表达,从而参与BTCC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37.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较少见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例GST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43~70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胀痛、乏力和纳差9例,恶心呕吐5例,黑便3例,消瘦、便秘2例,胃手术史1例。病程1~6个月。查体腹部触及包块6例。1.2方法9例行B超检查,8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6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手术9例均行光…  相似文献   
38.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例DNT的MRI、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6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6.7岁)。大多数病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检查病变均位于幕上结构,累及皮层,额叶(4例)及颞叶(3例)为主;最大径2-5cm不等,形态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状;2例累及白质,7例伴囊性变。病变在MRI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病变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囊性病变在T1WI信号均匀,等于或略高于脑脊液。6例CT扫描病变均呈低密度改变,其中2例呈囊性分叶状,1例呈局灶性钙化;4例增强后病变无强化,1例病变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理组织学DNT分为3型:单纯型(4例)、复杂型(6例)及非特异型(2例)。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MRI较CT更具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9.
随着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认识的不断提高,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我们2001年3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8例手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恶性GIST分别行再手术并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上皮样间皮瘤和鳞状细胞癌时常表现为多样的组织学形态因此难以鉴别。为了比较既往的间皮瘤和鳞癌标记在二者鉴别时的价值,作者对30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实性结构的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30例非角化型肺鳞状细胞癌进行免疫组化比较研究。结果:间皮瘤中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calretinin(100%),mesothelin(100%),keratin7(100%),podoplanin(93%),WT1(93%),keratin5/6(93%),Ber—EP4(13%),p63(7%),MOC-31(7%),BG-8(7%),B72.3(0),CEA(0),leu—M1(0)和TTF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