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76篇
  免费   4020篇
  国内免费   3386篇
耳鼻咽喉   415篇
儿科学   497篇
妇产科学   1543篇
基础医学   4144篇
口腔科学   1015篇
临床医学   7768篇
内科学   5760篇
皮肤病学   618篇
神经病学   1032篇
特种医学   20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71篇
外科学   5093篇
综合类   20189篇
预防医学   4586篇
眼科学   2276篇
药学   7197篇
  79篇
中国医学   4600篇
肿瘤学   4462篇
  2024年   472篇
  2023年   1737篇
  2022年   1503篇
  2021年   1846篇
  2020年   1562篇
  2019年   1675篇
  2018年   1020篇
  2017年   1534篇
  2016年   1703篇
  2015年   1848篇
  2014年   3441篇
  2013年   3648篇
  2012年   4227篇
  2011年   4841篇
  2010年   4555篇
  2009年   4486篇
  2008年   4711篇
  2007年   3976篇
  2006年   3551篇
  2005年   3739篇
  2004年   3142篇
  2003年   3613篇
  2002年   1716篇
  2001年   1432篇
  2000年   1115篇
  1999年   930篇
  1998年   760篇
  1997年   709篇
  1996年   626篇
  1995年   546篇
  1994年   530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376篇
  1991年   313篇
  1990年   317篇
  1989年   243篇
  1988年   157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44-46+50+封三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在结膜增生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北仑分院眼科门诊收治的150例(150眼)结膜增生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结膜正常者80例(80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在睑裂斑,翼状胬肉及鳞状上皮瘤等结膜增生性疾病中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观察分析睑裂斑,翼状胬肉及鳞状上皮瘤等结膜增生性疾病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150例(150眼)结膜增生患者临床诊断为睑裂斑患者30例(30眼),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00眼),以及眼表鳞状细胞瘤的患者20例(20眼)。与病理学诊断相比,UHR-OCT诊断睑裂斑诊断符合率为100.00%(30/30),翼状胬肉诊断符合率100.00%(98/98),眼表鳞状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90.91%(20/2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睑裂斑患者图像特征:生长在角巩膜缘处停止,且角膜上未见隆起,与前弹力层间未见高反射信号,与巩膜间未见明显分界。翼状胬肉患者图像特征:结膜上皮厚度轻度增厚,上皮层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高反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间表现为较高程度的高反射信号。OSSN患者图像特征:结膜上皮增厚,呈高反射,结膜正常上皮与异常上皮转变突然,无过渡区域,深部组织间上皮内可见瘤变。结论 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在结膜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影像特征明显,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肝内胆管癌(ICC)可切除率低,进展期ICC的治疗有效率不高,预后很差。转化治疗在多种晚期肿瘤中有一定的疗效,是目前晚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对ICC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开发及组合,基于系统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使得部分进展期ICC病人能降期转化手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3.
<正>间质性肺炎[1]是一种突发且病因不明的肺间质组织发生的弥漫性实质性肺部疾病,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小叶间或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其起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常由病毒引起,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发热,干咳,可伴有胸闷气喘,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5年8—12月康复出院的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出院常规指导,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压和生活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舒张压[(118.65±15.23)、(92.54±11.21)mm Hg(1 mm Hg=0.133 k Pa)]均低于对照组[(127.23±15.12)、(104.26±7.23)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角色、社会、躯体、情绪、认知功能评分[(72.23±15.55)、(71.56±10.26)、(76.21±12.14)、(73.44±11.27)、(75.58±11.35)分]均高于对照组[(64.21±11.13)、(63.06±10.37)、(64.88±12.23)、(66.32±10.43)、(68.21±11.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患者院外的血压控制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29.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