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2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简要分析"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生理、病理、病机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分别阐述对"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深层次理解,并指导应用于临床,附验案两则以佐证。[结果]"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理论是古代医家在"天人一体观"、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等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思想基础,更是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实践反证理论的真实写照。验案中两患者分别辨证为肺肾两虚和阴虚内热,应用寻常法而不得解,慎思之,笔者在"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理论启发、指导下,分别治以温阳化气、止咳收敛和滋胃阴、清虚热、润肠通便,均获良效。[结论]对"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进行探讨,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医理论体系并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应用二陈汤及与其他方药配伍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341例以二陈汤为主方的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先用频数分析统计出频次10的高频症状、药物及证型,再分别对高频症状、药物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最后分别对高频药物(剔除二陈汤药组后)间关联分析,再与高频症状(剔除二陈汤主治症状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找出有意义的因子组、聚类组,支持度、置信度符合定义的二阶、三阶、四阶、五阶关联结果。结果:得到有意义的因子组、聚类组分别为9组和8组,据定义的最小支持度、置信度,去主方药物后剩余高频药物间二联10组,三联20组,四联3组;去主方主治症状和主药后剩余高频症状、药物三联16组,四联8组,五联8组。结论:二陈汤主治证型为痰浊阻肺、脾虚湿困;主治症状有肺系(咳、喘、痰),脾胃系(腹胀、纳呆、便溏),心系(胸闷、心悸、头晕、失眠),全身症状(发热、恶寒、身痛),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弦);常用药有橘红、半夏、茯苓、甘草;常配伍药有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桔梗、苦杏仁等化痰止咳平喘药,枳实等行气药,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药,干姜、细辛、麻黄等性温药;常配伍方有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麻杏石甘汤等;二陈汤为治痰基础方,可化裁为导痰汤、半夏茯苓汤、温中化痰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