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7篇 |
免费 | 344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3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40篇 |
内科学 | 6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3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113篇 |
综合类 | 747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3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8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331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66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76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依肥胖程度进行分级(轻度、中度、重度肥胖),运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每2周1次,共治疗1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5例(32.5%)、有效18例(45%)、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82.5%;患者腰围(P〈0.01)、臀围(P〈00.05)、体质量指数(P〈0.05)均较治疗前降低,平均体质量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临床疗效评定,轻、中度肥胖者疗效优于重度肥胖者;穴位埋线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严重不适或治疗副作用出现。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有效改善肥胖症患者的肥胖状态。对轻、中度患者疗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02.
针刺左侧大包穴对青年健康男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左侧大包穴对青年健康男性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针刺得气时(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15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即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结果:针刺大包穴,出针时左侧MCA的PI、RI及出针后10min的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能降低左侧MCA出针时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以及出针后搏动指数,提示针刺该穴具有负性针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依据经筋理论,采用长圆针解结经筋病灶点天宗次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有效15例,痊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100%;毫针组痊愈4例,有效26例,痊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耳穴贴压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视神经萎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用耳穴贴压法配合丹栀逍遥散内服治疗组51例(58眼)和单纯服用西药对照组43例(49眼)的视力,视野进行观察,共3个疗程。结果:视力变化,治疗组有效率79.3%,对照组44.9%,视野变化,治疗组有效率59.2%,对照组22.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配合丹栀逍遥散内服对增进视力,改善视功能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大鼠"内关"穴注射硝酸甘油缓解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了解“内关”穴注射硝酸甘油(NTG)防治急性心肌缺血(M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静脉注入垂体后叶素(PPT)造成MI模型,以“内关”注入NTG缓解MI的心电图变化为指标,观察保留与切断G6-T2脊神经前后根9VDS)、以及毁损脊神经节(DRG)的影响,并与舌下运用NTG进行比较。结果:切断VDS对“内关”注入NTG缓解MI影响不大,毁损DRG后MI加重并恢复延迟,“内关”比舌下运用NTG防治MI的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内关”注射NTG可作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内关”-DRG-心脏间存在不依赖于中枢的神经短反射通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针刺患侧与针刺双侧咽部腧穴治疗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每组33例,最后每组各有1例脱落。两组患者在常规药物和电项针治疗的基础上,单侧组针刺患侧的吞咽、发音和治反流穴,双侧组针刺双侧吞咽、发音和治反流穴。每天1次,每周连续针刺6 d,休息1 d,治疗21 d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吞咽困难分级量表、洼田饮水试验和GRBAS分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和构音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均提高(均P<0.01),且单侧组改善程度大于双侧组(P<0.01);两组患者GRBAS分级、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均改善(均P<0.01),且单侧组改善程度大于双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患侧咽部腧穴治疗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较针刺双侧咽部腧穴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CI及Embase数据库检索近10年的相关艾灸治疗面瘫的文献,运用EXCEL建立文献数据库,SPSS19.0、Clementine12.0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法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9篇,入选腧穴59个,累计使用频次965次,主要归属于手足阳明及少阳经;频率最高的穴位为翳风、颊车、地仓、下关、阳白,部位以头面颈部为主;聚类分析中的主要类群为翳风-牵正、足三里、承浆-人中-风池、地仓-阳白-颊车;关联规则分析主要为地仓→阳白-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颊车→下关-地仓、地仓→阳白、地仓→迎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基于古代经络系统及现代面神经解剖理论,重视头面部穴位及交会穴,再根据面瘫的受损程度及部位选取固定组合行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09.
穴位埋线疗法病谱初探(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适用病种,整理并分析穴位埋线疗法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经过对1971年—2011年6月发表的与穴位埋线疗法相关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有效信息等环节后,归纳总结穴位埋线疗法病谱。结果: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103种疾病,涉及6个科属。内科最多,共50种,占总病谱的48.54%;其余依次是外科、五官科、妇科和皮肤科,分别为15种、12种、11种、11种;儿科最少,共4种。同时,按照"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的规则,初步对该疗法治疗的病种进行等级分类,获得穴位埋线疗法Ⅰ级病谱26种,Ⅱ级病谱30种,Ⅲ级病谱8种。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病谱不断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透穴埋线法对肥胖大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透穴埋线法治疗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2只,喂以普通饲料;另外一组48只,喂以高脂饲料。6周后,选出造模成功的20只符合要求的高脂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10只、透穴埋线组(简称埋线组)10只;空白对照组选取普食组的10只大鼠,共3组大鼠。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大鼠均普通饲料喂养,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陪同固定,透穴埋线治疗组予透穴埋线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分别比较大鼠TC、TG、LDL-C、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造模6周后,高脂组大鼠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实验结束后,埋线组大鼠的TC、TG、LDL-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经高脂饲料喂养可有效、快速的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成功率达65%。透穴埋线法能降低肥胖大鼠的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其他肥胖相关指标,促进脂肪代谢,提高LEP受体、INS受体的敏感性和表达,有效调控肥胖大鼠的摄食行为和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