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55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2篇
  3篇
中国医学   238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从四个方面,即:胸痹的定义及历史沿革,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阳气的根本,胸痹的发生依赖于心阳的盛衰,胸痹的发生依赖于心阳的盛衰,病机论治则论述了《金匮要略》胸痹重在温心阳。指出,用药准确必须机理明确。机理明确则遣方用药大同小异,心为阳中之阳,治胸痹先温心阳。  相似文献   
982.
周朝辉  周鸿图 《光明中医》2008,23(10):1504-1505
目的:评价柴胡陷胸汤化裁治疗痰浊瘀阻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既往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心病,中医辨证属痰浊瘀阻型胸痹的患者66例,运用柴胡陷胸汤化裁治疗1月,观察胸闷痛等临床症状、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心电图等相关指标。结果:痰浊瘀阻型胸痹患者的胸闷痛等临床症状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周减少5次以上者、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92.4%、87.9%、74.3%。结论:柴胡陷胸汤化裁对痰浊瘀阻型胸痹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法对胸痹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比较痰瘀同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痰瘀同治法与化痰法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作用强于活血化瘀法;痰瘀同治法还能显著降低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作用显著优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结论:痰瘀同治法能显著改善血脂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液流变性,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达到防治胸痹(冠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4.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朱俭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77-878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以补与通为总治则,临床常根据辨证选用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益气养阴法、温通心阳法、化痰通络法等为治则,同时重视中成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5.
986.
文秀华  苏凯  李莉 《北京中医》2008,(9):736-737
胸痹系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居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是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主要症状为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但临床上也可见到不典型的胸痹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痛或肩背痛。如不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就会贻误时机。笔者在跟随老师四川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胸痹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现将其所治不典型胸痹验案一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87.
<正>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当前,我国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龄趋向年轻化。中医学对其治法和方药的研究很多,其中运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诊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颇广。本文试就此探讨如  相似文献   
988.
刘征彦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216-1217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痹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有"胸中窒闷、胸背痛、心悸、头晕、气短",其病因病机常为本虚标实,病虽在心肺,但与五脏相关,上焦心肺机能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在内虚的基础上,或外感时邪,或内伤情志,或饮食失节,导致血脉不畅,络脉阻滞,发为胸痹、心痹。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为上焦心  相似文献   
989.
第三章心病脉证辨治心病,指心脏的疾病。心病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而藏神,属手少阴经,与小肠合。小肠为府主表,心为藏而主里一心气盛则神有余,则病胸胁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脾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为心气之实,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喜忧悲,是为心气之虚,则宜补之。一、惊悸、怔忡惊悸与怔忡,都是指患者自觉心跳甚急、惊慌不安,或脉来参伍不调的病候。惊悸、怔忡虽属同类,但有区别。有触而惊,为惊;无触而动,为悸。惊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  相似文献   
990.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根据其临床证候及病情转归,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属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痛”“心胃痛”等病的范围。分型论治一、痰浊内阻型: 此型属胸阳不振,阴浊弥漫,阳虚阴盛,心气不足,或胸阳痹阻,以致痰浊闭塞心窍,证见:语笨发呆,行动迟缓,健忘、体胖、气补、胸闷、心痛、纳呆、腹胀或腹肿、脉沉弱,舌体胖大,舌质暗、舌苔白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