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18篇
  免费   6185篇
  国内免费   4040篇
耳鼻咽喉   427篇
儿科学   827篇
妇产科学   536篇
基础医学   4241篇
口腔科学   1953篇
临床医学   11143篇
内科学   8884篇
皮肤病学   584篇
神经病学   1892篇
特种医学   22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4692篇
综合类   24722篇
预防医学   6371篇
眼科学   964篇
药学   12982篇
  184篇
中国医学   9916篇
肿瘤学   2383篇
  2024年   1554篇
  2023年   4697篇
  2022年   3932篇
  2021年   4724篇
  2020年   4063篇
  2019年   4128篇
  2018年   1947篇
  2017年   3141篇
  2016年   2806篇
  2015年   3039篇
  2014年   3997篇
  2013年   3882篇
  2012年   4856篇
  2011年   4895篇
  2010年   4439篇
  2009年   4509篇
  2008年   5115篇
  2007年   4509篇
  2006年   4012篇
  2005年   4069篇
  2004年   3204篇
  2003年   2502篇
  2002年   1876篇
  2001年   1574篇
  2000年   1163篇
  1999年   1004篇
  1998年   782篇
  1997年   734篇
  1996年   702篇
  1995年   672篇
  1994年   581篇
  1993年   416篇
  1992年   431篇
  1991年   301篇
  1990年   261篇
  1989年   251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8 毫秒
81.
目的观察活血益肾汤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及对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4例应用氯沙坦钾治疗,研究组64例应用活血益肾汤联合氯沙坦钾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清炎症反应相关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三酯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诱素1(LKN-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活血益肾汤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同时能明显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筛选2008年至2011年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脑出血后6个月内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37例纳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均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未在脑出血后6个月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101例纳入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并记录随访期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有条件的患者在随访满36个月时进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MRI-SWI)序列检查脑微出血情况,并采用MARS评分分级。结果随访完成时,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3/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16.8%(17/1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5);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2.7%(1/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0%(3/1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8)。87例患者完成了MRI-SWI检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MARS评分2~3级(代表较严重微出血)的比例为12.0%(3/25),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为9.7%(6/6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83)。结论脑出血后整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比例较低,脑出血后6个月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不明显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复发以及严重脑微出血。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及肺功能指标变化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59例和MP感染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1例设为对照组,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FVC、FEV1、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 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升高及肺功能指标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TNF-α、Ig E、IL-4升高程度,降低肺功能,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评价逐瘀止血汤加减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气虚血瘀证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对免疫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44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脱落、失访4例,剔除2例,完成66例;对照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5例,完成65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治疗14 d。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6片/次,3次/d。观察组内服逐瘀止血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随访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月经经量、经期和周期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宫腔镜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容受性(CP)[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血流指数(FI)]等,并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进行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月经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外周血测T淋巴亚群(CD3+,CD4+,CD8+)水平;随访记录妊娠情况和流产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经量、经期、周期和月经完全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和FI均高于对照组(P<0.01),RI和PI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月经血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CD4+水平和CD4+/ CD8+均高于对照组(P<0.01),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妊娠率46.97%(31/66),高于对照组的27.69%(18/65)(χ2=5.197,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形态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64/66),高于对照组的86.15%(56/65)(χ2=4.981,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病理组织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63/66),高于对照组的84.62%(55/65)(χ2=4.304,P<0.05);观察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94%(62/66),高于对照组的81.54%(55/65)(χ2=4.696,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逐瘀止血汤加减治疗CE气虚血瘀证患者,可调经月经、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宫腔镜下内膜形态,调节全身和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提高了CP,从而改善了妊娠结局,有着较好的综合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6.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不易诊断,其恶性程度高,手术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成为多年以来医学界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一座顽固的堡垒。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国外已超过胃癌位居肿瘤死亡人数的第4位,在我国居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1]。胰腺癌的临床症状一般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小于10%[2];故胰腺癌发  相似文献   
87.
微RNA(mi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在人类及动物的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141是miR-200家族的成员,通过与不同的靶点结合调控不同的信号通路来调节生理及病理条件下一系列的生物学进程,尤其是早期胚胎着床、正常妊娠、血管形成及肿瘤等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因此,miR-141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新型的血浆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87例术后感染患者为感染组。95例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和病原学特点;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87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其中手术部位感染率最高,47例占54.02%,其次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术后感染患者临床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为65.56%(59/90),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为25.56%(23/90)。感染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患者炎症因子白介素-10(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感染可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刺激炎症因子释放,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9.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属于蛋白磷酸酶超家族,能够将蛋白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度的炎症反应能够对正常组织产生损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及不可逆结构破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PTP1B在组织炎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影响组织细胞的凋亡,两者共同作用促进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将综述PTP1B在不同组织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后续研究及发现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