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4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47篇
预防医学   68篇
药学   174篇
  1篇
中国医学   575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1.
伤寒论》对伤寒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开临床辨证论治之先河,大多数条文可谓是对个案的总结,充分反映了中医学因人而异的特点,现就其学术体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14.
15.
伤寒论》中附子运用甚广,配伍严谨灵活,药量变化不拘,丝丝入扣。究其附子的运用,对学习《伤寒论》大有裨益。全书运用附子达40余处,涉及方剂20余首。其主要运用方法,有如下几点。一、附子伍桂枝,温经通阳除湿“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条)伤寒八九日,卫阳不固,风寒湿相搏,乘虚客入,留着肌腠,气血运行受阻,故身体虚烦而疼;湿为阴邪而重浊,湿淫所胜,经脉郁滞,则难以转侧。治以桂枝附子  相似文献   
16.
汪贤昀 《新中医》2005,37(5):80-81
苏某,男,2岁,2002年12月13日初诊。恶寒发热、咳嗽鼻塞2天,体温37.8℃,精神差,鼻塞不通,哭闹不安,腹胀,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浮红。检查:双肺呼吸音粗,心脏听诊无异常,咽稍充血。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诊为感冒。证属风寒袭表夹脾胃湿滞。治以疏风散寒,和胃消滞。方选麻黄汤加味。处方:炙麻黄、神曲各6g,桂枝、炒苦杏仁、紫苏叶、前胡各5g,炙甘草3g。2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消失而愈。  相似文献   
17.
小建中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是《伤寒论》中两个重要的方证,而且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其内在机理,无论对于《伤寒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于临床应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王历 《中医教育》2005,24(6):36-37
随着中医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药的人数逐年增多.据资料报道,在中国,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学习中医药的学生人数有3 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不仅校内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且还与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  相似文献   
19.
谢旭善 《中医杂志》2007,48(11):977-978,998
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显著,故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为主要脉症。本证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里证。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态变化。故表现为往来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太阳病误下后,中虚热陷、寒热壅结于中之方。笔者近5年来用此方加味治疗慢性胃炎4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