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64篇
  免费   4782篇
  国内免费   2258篇
耳鼻咽喉   892篇
儿科学   1249篇
妇产科学   267篇
基础医学   7034篇
口腔科学   7313篇
临床医学   4421篇
内科学   4914篇
皮肤病学   227篇
神经病学   1666篇
特种医学   28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10261篇
综合类   7296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479篇
眼科学   275篇
药学   2482篇
  27篇
中国医学   1527篇
肿瘤学   2915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693篇
  2022年   936篇
  2021年   1821篇
  2020年   1813篇
  2019年   1673篇
  2018年   1573篇
  2017年   1696篇
  2016年   1683篇
  2015年   1841篇
  2014年   3058篇
  2013年   4179篇
  2012年   2585篇
  2011年   3063篇
  2010年   2690篇
  2009年   2573篇
  2008年   2475篇
  2007年   2562篇
  2006年   2373篇
  2005年   2265篇
  2004年   1989篇
  2003年   1726篇
  2002年   1434篇
  2001年   1236篇
  2000年   1038篇
  1999年   904篇
  1998年   739篇
  1997年   758篇
  1996年   713篇
  1995年   529篇
  1994年   557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390篇
  1991年   342篇
  1990年   275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239篇
  1987年   195篇
  1986年   180篇
  1985年   258篇
  1984年   212篇
  1983年   156篇
  1982年   170篇
  1981年   141篇
  1980年   125篇
  1979年   126篇
  1978年   123篇
  1977年   90篇
  1976年   77篇
  1975年   4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1.
目的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AAV-hBMP4)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骨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病毒载体及种子细胞。方法全骨髓法培养兔BMSCs,按感染复数(MOI)值不同设定为四组,分别转染兔BMSCs,观察病毒量对细胞形态的影响。选取影响最小的MOI值,进行后续实验。转染兔BMSCs,MTT法描记细胞生长曲线,观察AAV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重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EGFP)为参照,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计算转染效率。AAV-hBMP4与对照病毒AAV-EGFP分别转染细胞,观察细胞形态,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及ALP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兔肌袋实验观察异位成骨情况。结果MOI值为5×10~4 vg/cell时,AAV对细胞形态影响最小,以此值进行后续实验。AAV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良好,转染效率为55%~65%。AAV-hBMP4转染后,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成骨改变,ALP染色及Von Kossa染色均出现成骨的特征性改变,而AAV-EGFP组无上述改变。细胞上清ALP含量测定显示,实验组ALP含量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5,P<0.01)。兔肌袋实验术后4周组织学检测可见大量钙盐沉积,矿化结节形成。结论AAV-hBMP4转染效率高,对BMSCs的增殖活性影响小,AAV-hBMP4转染的BMSCs可望成为组织工程化骨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复合煅烧骨、β-TCP或直接植入裸鼠股部后的成骨能力。方法 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在复合煅烧骨,或多孔β-TCP后植入裸鼠皮下,或直接制成细胞悬液注入,在4、8、12周诱导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在裸鼠皮下,单纯生物陶瓷不能诱导成骨,而复合了未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的生物陶瓷均能成骨,成骨量为h-BMP-2基因转染组>OS液诱导组>未经诱导组(P<0.05),B-TCP可随骨长入而降解;注入裸鼠肌肉的OS液诱导的和h-BMP-2转染的BMSCs均能诱导成骨,而未经诱导MSCs则不能成骨。结论 复合人BMP基因转染BMSCs的β-TCP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 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 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 ,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法 (一步法 )检测骨髓中CK19mRNA表达。结果  10 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CK19mR NA表达阳性率 5 6.9%。骨髓CK19mRNA表达率随乳腺癌肿块增大而增高 ;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增高 ;随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高。但与腋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 ,亦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某些临床病理学因素有关。癌细胞播散无固定模式 ,早期乳腺癌亦可发生远处转移。骨髓微转移应作为常规检测方法 ,以更早、更准确地预测全身转移情况 ,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多能干细胞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多能干细胞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8.9%。没有一例出现针道浅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多能干细胞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不仅骨折愈合效果满意,而且固定确实可靠,并能早期功能调整和训练。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分析鼻骨外伤X线成像特点,重点探讨了常规X线与DR检查在鼻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表明DR摄影是鼻骨常规检查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97.
BACKGROUND: Bone marrow cell injec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owever, focal applica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may generate an arrhythmogenic substrate.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rrhythmogenic effects of intramyocardial bone marrow cell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ocardial ischemia. METHODS: Bone marrow was aspirated in 20 patients (65+/-11 years, 19 male) with drug-refractory angina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 (NOGA, Biosense-Webster, Waterloo, Belgium) was performed during mononuclear cell isolation. Areas for cell injection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localization of ischemia on SPECT. These areas were mapped in detail to evaluate local bipolar electrogram duration, amplitude and fragmentation.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njected in the ischemic area with the NOGA system. SPECT and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 were repeated at 3 months. Holter monitoring was repeated at 3 and 6 months. RESULTS: SPECT revealed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egments with ischemia (3.5+/-2.5 vs. 1.1+/-1.0 at 3 months; P<0.01) and an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44+/-13% vs. 49+/-17% at 3 months; P=0.02). The number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remained unchanged (10+/-24x10(2)/24h vs. 8+/-23x10(2)/24h at 3 months (P=NS) and 12+/-30x10(2)/24h at 6 months (P=NS)). At 3 months follow-up, bone marrow cell injection did not prolong electrogram duration (15.9+/-4.6 ms vs. 15.6+/-4.0 ms; P=NS), decrease electrogram amplitude (3.8+/-1.5 mV vs. 3.8+/-1.5 mV; P=NS), or increase fragmentation (2.0+/-0.5 vs. 1.9+/-0.4; P=NS). CONCLUSION: Intramyocardial bone marrow cell injection does no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does not alter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jected myocardium.  相似文献   
98.
透明质酸对BMP-2转染的羊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HA)对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腺病毒(Adv-BMP-2)转染的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羊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s,分成5组:转染Adv-BMP-2的BMSCs+HA组(Ⅰ组),转染Adv-BMP-2的BMSCs组(2组),BMSCs+HA组(3组),BMSCs组(4组),转染携带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Adv-β-gal)的BMSCs组(5组)。采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分析观测细胞增殖;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检测以及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骨连接素(ON)和骨涎蛋白(BSP)的mRNA表达。结果①细胞增殖:3 d后各组细胞增殖无显著差异,1周后第1组和第3组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②ALP活性:3 d后第3组ALP活性明显低于第4、5组,而第1、2组则显著高于第4、5组;7 d后前3组ALP活性较后两组均显著增加,而第1、2组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③Col-Ⅰ、ON和BSP的mRNA表达:3 d和7 d后前3组较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HA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后可促进BMSCs的增殖、增加ALP的活性以及Col-Ⅰ、ON和BSP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靶心图上心肌灌注缺损区定量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重复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住院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45和90d行^99Tc^m-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靶心图上勾画缺损区(在左心室靶心图中放射性计数低于40%的区域),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不同操作者所得ROI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P〉0.05)。(2)治疗后45d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治疗前缩小3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治疗后90d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治疗后45d缩小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恢复有一定疗效,能够缩小梗死面积,且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AMI的疗效在移植后早期(45d内)即有体现。(3)面积百分比是观察心肌灌注变化的重要定量指标。结论 该方法对心肌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能准确定量;对评价AMI骨髓于细胞移植术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19例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术后3d引流管口渗出血清样物质,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换药处理后愈合。19例均获随访,时间13—58个月。复查X线片见缺损修复区内有新骨生成改变,骨折处骨愈合;1例术后20个月因外伤致股骨转子下内固定物旁骨折再次手术发现肿瘤复发,行再次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后14个月愈合;除1例未行内固定的病例外,余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8—12个月可弃拐行走。结论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应积极手术治疗,在彻底刮除病变和充分植骨的基础上,强调内固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