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121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21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分析2011年~2017年四川省公立医院次均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全省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年增长率、增长速度等指标对2011年~2017年四川省公立医院人均费用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使用连环替代法分析各指标变动对次均费用的影响情况.结果全省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逐年增长,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水平,但增速不断放缓.年门诊总诊疗人次和年出院人数对次均医疗费用的影响最明显,影响最小的是人口因素.结论继续强化医疗费用控制意识,不断提升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多指标协调共同促进次均医疗费用控制.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四川省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四川省癌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招募20 101名四川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20 101名研究对象中,应答条目数共计442 222条,其中知晓的条目数305 934条,总体知晓率为69.1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097,t=12.774,P<0.001)、肿瘤筛查或防癌体检(β=0.663,t=12.530,P<0.001)、文化程度(β=2.117,t=22.604,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β=0.525,t=8.879,P<0.001)、肿瘤家族史(β=-0.591,t=-9.832,P<0.001)、职业(β=-1.301,t=-12.538,P<0.001)是影响居民知晓率的因素。结论 四川省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居民对于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存在“重医轻防...  相似文献   
43.
44.
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虎杖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梯度法建立同时测定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总量为考察指标,设计以乙醇浓度、溶剂倍数及醇提温度等为影响因素的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虎杖中上述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可以达到基线分离. 检测白藜芦醇及其苷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06X-0.183(r=0.9996),Y=0.0011X-0.478(r=0.9993);线性范围分别为0.48~38.4 mg/L和0.47~38.2 mg/L. 日内、日间精密度都小于5%,回收率在90%~105%之间,样品分析时间小于7 min. 虎杖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0%,溶剂倍数15,醇提温度70℃,提取时间2 h.结论:建立了准确可靠、分析速度快可同时检测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质量可控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在口腔疾病防控方面人员、设备能力及口腔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口腔疾病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由四川省各级疾控机构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辖区的口腔卫生资源及工作情况进行普查,利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以网络直报的方式填报调查问卷采集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平均每万人口拥有0.15家提供口腔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和0.38名口腔医生;全省疾控系统中承担口腔卫生工作的人员占整个系统人员的2.23%(237/10 624),65.53%(135/206)的疾控中心有负责口腔卫生工作的部门,3家疾控机构有隶属的口腔门诊,主要从事口腔临床诊疗工作;64.67%(119/184)的县区级和47.62%(10/21)的市州级疾控机构能掌握本辖区部分口腔健康指标,不到5%的疾控机构进行了数据利用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结论 四川省疾控系统口腔工作覆盖面不全,口腔医师资源不足,今后应加大对口腔卫生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6.
王毅  景琳  张瑞华 《中国药房》2008,19(18):1361-1363
目的:为四川省中医药企业建立一个基于未来、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持续发展战略模型。方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模型研究3种方法对四川扁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扁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是实行专业化发展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结论:四川省同类型中医药企业可以此为鉴,突出现有核心业务,横向整合扩展经营规模,在多个目标细分市场做大做强,以取得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提升四川中药产业竞争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分析制约四川中药资源、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障碍。结果与结论应考虑从优化四川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科研成果转化率、扩大四川中药企业规模、提高中药制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入手提升四川中药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大鼠5/6肾切除肾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5/6肾切除模型及细胞立体形态学技术,观察大鼠残肾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六味地黄丸具有降低5/6肾切除大鼠BUN、肌酐水平及提高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形态学研究显示,造模8周时六味组残肾肾小球的体积较大,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轻;细胞形态学研究显示,六味组肾小球的面数密度NA参数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5/6肾切除大鼠残肾肾功能的作用,其改善残肾肾功能的作用与六味地黄丸提高肾小球的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焱 《中医正骨》2007,19(7):11-12
为评价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将69例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祛除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诱因,将骨折端重新复位、固定,使用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或给予植骨。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所用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强骨胶囊。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X线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恢复、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认为骨碎补总黄酮配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不仅使病人临床症状恢复快,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0.
北沙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原忠  赵梦飞  陈发奎  门田重利  李铣 《中草药》2002,33(12):1063-1065
目的 研究北沙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层析,通过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北沙参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率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法卡林二醇(falcalindiol,Ⅰ)、(8E)十七碳-1,8-二烯-4,6-二炔-3,10-二醇[(8E)-1,8-heptadecadiene-4,6-diyne-3,10-diol,Ⅱ]、佛手柑内酯(bergapten,Ⅲ)、蛇床克尼狄林(cnidilin,Ⅳ)、花椒毒素(xanthotoxin,Ⅴ)、水杨酸(salicylic acid,Ⅵ)、香草酸(vanillic acid,Ⅶ)、阿魏酸(ferulic acid,Ⅷ)。结论 化合物Ⅱ和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