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率的差异,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IPN 的处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 interpectoral nodes、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Rotter's nodes、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审核和提取数据,采集IPN的检出率、转移率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采用RevMan 5.3软件对IPN的检出率、转移率进行meta分析,并分析各项研究中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21项,共计8 418例患者.有19项研究(8 119例患者)分析了IPN检出率、20项研究(8 178例患者)分析了IPN转移率,meta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IPN总体检出率为36%(95%CI28%~44%,P<0.01)、总体转移率为8%(95%CI 6%~9%,P<0.01).共有11项研究分析了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6项研究中乳腺癌Ⅲ期患者IPN转移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有15项研究分析了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12项研究腋窝淋巴结转移组IPN转移率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多数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可不清扫IPN,但临床分期为Ⅲ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建议在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同时行IPN清扫术.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与转移淋巴结(lymph node,LN)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筛选与PT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蛋白并初步探讨其转移机制.方法 利用固相PH梯度双相凝胶电泳技术,分离PTC以及LN组织的总蛋白,建立PTC与LN组织的蛋白表达谱.用Image...  相似文献   
63.

Background

To determine,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vulvar cancer patients, if groin node dissection (GND) decreases the risk of groin recurrence and increases overall survival.

Methods

This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s all cases of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d in a provincial cancer registry from 1998 to 2007. Data collection was completed for al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actors by chart abstraction. Cumulative incidence functions for recurrence were estimated, accounting for death before recurrence as a competing risk. Multivariable Cox regression models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GND and groin recurrence, and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1109 patients, of which 1038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GND. 647 patients (62%) had a GND, while 391 patients (38%) did not. Median follow-up was 2.8 years. Cumulative incidence plo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isk of death without recurrence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than groin recurrence in each year after diagnosis.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GND wa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groin recurrence (HR 0.91, 95% CI 0.58–1.44, p = 0.70). The hazard of death was 15% lower for women who received GND (HR 0.85, 95% CI 0.63–1.16, p = 0.32), but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in recurrence or overall survival in those with or without GND in this population-based cohort, raising questions whether a subgroup of patients may not benefit from GND. Patient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dying before groin recurrence could occur. Future trial design should consider death as a competing risk.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腹腔镜D2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安全性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98例、传统开腹手术92例(开腹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手术相关指标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率、3年生存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12.2%低于开腹组的25.0%(χ2=5.137, P=0.023<0.05);腹腔镜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2.5%低于开腹组的60.5%;腹腔镜组患者的中位平均时间31.2个月低于开腹组的32.6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D2胃癌根治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程度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52例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各26例,纳米碳组术中应用纳米碳示踪剂治疗,对照组则不给予。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淋巴结检获数目和生存时间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淋巴结阳性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比较用Kaplan-Mei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检获数目(26.3±2.5)枚,明显多于对照组(19.4±1.7)枚,其中微小淋巴结(≤5 mm)(8.1±1.7)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3±1.0)枚;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11.4±3.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9±1.5)枚;检出所需时间(20.4±3.6)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1.8±5.1) min (P<0.05);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比率为19.5%(168/860),高于对照组的15.7%(115/733)(P<0.05);纳米碳组黑染率为71.2%(612/860),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24.1%(148/6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8.1%(20/248)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比率(P<0.05)。纳米碳组第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碳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5.0±13.3)个月,明显多于对照组(15.3±13.0)个月(P<0.05)。 结论纳米碳示踪技术应用于胰腺癌根治术可取得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和阳性淋巴结的清扫率,提高术后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6.
67.
In 1906, the first Nobel prize in the neurosciences was awarded jointly to Camillo Golgi and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work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nked together forever these two scientists. One century later, what remains of their opposite views on the brain?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成像的特征,了解BA起源、走行、数量、直径、位置关系以及周围淋巴结结构等生理解剖情况,为进一步应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BA-CTA)诊断肺部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与佳木斯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拟行胸部CT检查的肺部疾病患者共8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和64排螺旋CT BACTA检查,观察患者BA、肺部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及显影质量的差异性。结果 64排螺旋CT BA-CTA检查在左、右以及整体纵膈段BA显影数量均明显优于常规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A检查在BA直径和周围淋巴结显示情况与常规CT检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常规CT检查;64排螺旋CTA检查的成像质量上与常规CT检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常规CT检查。结论 64排螺旋CT BA-CTA较常规CT更为清楚,直观,全面,对BA起源、走行、数量、直径、位置关系以及周围淋巴结结构等生理解剖特征显示清楚,对肺部疾病的进一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年来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05例标本,解剖并分组收集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及至肛缘距离等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2 211枚,平均每例21.06枚;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转移率为42.86%;肠旁淋巴结、系膜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10%,28.85%和15.79%;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实施根治手术时,应在综合临床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膀胱部分切除术+化疗对盆腔淋巴结阴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报告这一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08年2月至今到我院肿瘤科实行了膀胱部分切除术并联合辅助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的临床有关资料,共纳入50例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了同一时期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并认真收集其临床资料。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为分析影响盆腔淋巴结阴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因素,笔者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研究所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得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通过分期比较,我们所得高选择性患者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测得病理分级(P=0.001,P<0.05)和病理分期(P=0.002,P<0.05)为盆腔淋巴结阴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对膀胱部分切除术配合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加以对比显示,膀胱部分切除术配合辅助化疗相比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所有病理分级中并没有优势,但在高选择性患者中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配合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更有疗效。病理分级和病理分期为影响盆腔淋巴结阴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得到充分关注,进而提高盆腔淋巴结阴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