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44篇
  免费   1321篇
  国内免费   566篇
耳鼻咽喉   158篇
儿科学   373篇
妇产科学   342篇
基础医学   2974篇
口腔科学   277篇
临床医学   1590篇
内科学   2820篇
皮肤病学   426篇
神经病学   1154篇
特种医学   11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392篇
综合类   234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900篇
眼科学   126篇
药学   1629篇
中国医学   443篇
肿瘤学   132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509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400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606篇
  2015年   671篇
  2014年   1181篇
  2013年   1171篇
  2012年   1137篇
  2011年   1382篇
  2010年   1181篇
  2009年   1170篇
  2008年   1135篇
  2007年   1140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856篇
  2004年   822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417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326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鼠胚胎肝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胚胎肝干细胞(EHSCs)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法及剪碎消化法分离不同年龄的大鼠胚胎肝干细胞,用含10%优等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液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该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分离的大鼠胚胎肝干细胞体外培养24 h贴壁,5 d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致密圆形细胞,边缘清楚。8 d后细胞铺展,呈上皮样。表达甲胎蛋白(AFP)抗原、细胞角蛋白(CK)18、19。结论所分离的细胞经鉴定为大鼠胚胎肝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迅速扩增,两种方法所分离培养的肝细胞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肝、肾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5只雄性Beagle犬,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灌注+内毒素血症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CVVHDF组(n=8)和MODS组(n=7),CVVHDF组在内毒素注射完毕后给予CVVHDF治疗12h,MODS组不给CVVHDF治疗。测定各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同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两组肝、肾组织中IL-6、IL-10mRNA表达水平。结果:CVVHDF组治疗后肝、肾功能有关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MODS组相比,在内毒素注射后3h及以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器官衰竭发生率较MODS组明显降低(37.5%vs85.7%,P〈0.05);MODS组肝、肾组织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VVHDF组(P〈0.01),而CVVHDF组肝、肾组织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MODS组(P〈0.01)。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CVVHDF早期应用可以降低MODS肝、肾组织IL-6/IL-10mRNA比值,有助于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稳状态。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猪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FHb)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探讨FHb对休克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头家猪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FHb(0、2.5、5、10、15 ms/ks体蕈),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各重要脏器功能变化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率,检测休克动物在输注不同剂量FHb后血清IL-12、IFN-γ的含情变化.结果 失血性休克猪在输注FHb后血清IL-12及IFN-γ含量明显下降(P<0.01),它们的变化趋势与FHb剂量呈负相关.其中输注FHb 15 ms/kg体重组动物MODS发生率与休克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 FHb能明显抑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输注高剂量FHb(>15 mg/kg体重)会增加失血性休克动物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荷肾癌裸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瘤体内注射ZD55-IL18、溶瘤腺病毒ZD55-EGFP、表达IL-18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及PBS,每次注射病毒7×108PFU/只,连续注射3 d.注射后第7天,每组处死3只取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E1A、IL-18、CD34、VEGF表达及凋亡.第50天时处死动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ZD55-IL18、ZD55-EGFP、Ad-IL18及生理盐水处理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299.7±52.9、536.8±90.3、570.3±99.0、766.1±145.8,ZD55-IL18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IL18处理组肿瘤无E1A蛋白表达,ZD55-IL18处理组有大量E1A蛋白表达,表明病毒复制.ZD55-IL18处理组肿瘤IL-18表达及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d-IL18处理组.ZD55-IL18处理组肿瘤CD34、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Ad-IL18处理组.结论 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比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具有更强的抑制肾癌生长及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表达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的条件增殖腺病毒在肾癌Ketr-3细胞中的生物活性及其对Ketr-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条件增殖腺病毒(ZD55-EGFP)在肾癌Ketr-3细胞中的感染和增殖情况.分别将表达IL-18的条件增殖腺病毒(ZD55-IL-18)及表达IL-18的普通腺病毒(Ad-IL-18)感染人肾癌Ketr-3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病毒E1A和IL-18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IL-18抗原表达;TUNEL法检测Ketr-3细胞的凋亡情况;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Ketr-3细胞存活情况.结果 ZD55-EGFP能有效感染肾癌Ketr-3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增殖.Westem blot检测结果 发现ZD55-IL-18能在肿瘤细胞内表达E1 A并有效介导IL-18表达,在病毒感染Ketr-3细胞48 h后,ZD55-IL-18、Ad-IL-18处理组的IL-1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55.6±3.1、118.7±2.9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ZD55-IL-18、Ad-IL-18处理组的IL-18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2.4±3.2)%和(23.4±1.9)%.TNUEL检测结果 显示ZD55-IL-18、Ad-IL-18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2±3.5)%和(25.5±1.9)%.病毒感染4 d后,MTT检测结果 显示ZD55-IL-18、Ad-IL-18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2.6±2.3)%和(73.3±2.5)%,表明ZD55-IL-18对Ketr-3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结论 ZD55-IL-18能在Kerr-3细胞中高效特异性表达IL-18基因并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T细胞上清中IL-12、IL-10、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表面CD83、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IL-12基因修饰使得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泌高水平IL-12及IFN-γ,但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明显影响,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T细胞上清中IFN-γ水平显著增高、IL-10分泌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经IL-12基因修饰后的DC表型成熟,分泌IL-12及IFN-γ的能力增强,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影响,能抑制T细胞分泌IL-10因子,优化抗原提呈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87.
BACKGROUND: Although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vagus nerve functions as a connector between the nervous and immune systems in animal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the vagus nerve in postoperative acute phase response in huma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extent of fever and acute phase protein response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total gastrectomy including truncal vagotomy (n = 13), those having distal gastrectomy with division of vagal branches (n = 14), and the patients with vagal nerve preserving gastrectomy (n = 12).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lpha-1-antirypsin, and interleukin-6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lso, postoperative maximum body temperature was similar. CONCLUSIONS: Vagotomy did not influence acute phase response after gastric cancer surgery. A multipathway mechanism for acute phase response including the induction of fever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肺T淋巴细胞和血浆中IgE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哮喘模型组(B组,10只)、IFN-γ注射组(C组,10只)。采用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致敏、雾化建立哮喘模型,B组、C组分别在致敏同时第1、3、5、9、15、17、20 d,1次/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1)和IFN-γ(1 500U)。第22 d收取肺泡灌洗液(BALF)并取其肺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血浆中IgE。分析小鼠BALF和肺部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4、IL-5及血浆中IgE水平的变化。[结果]A组无症状,B组哮喘鼠症状重,C组哮喘鼠症状轻。在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计数A组0,B组20.1±7.0,C组0.7±0.2。哮喘模型组肺T淋巴细胞中IL-4、IL-5,血浆中IgE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肺T淋巴细胞中IL-4、IL-5,血浆中IgE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P<0.01)。[结论]IFN-γ可以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其机制之一可能与是抑制肺T淋巴细胞产生的IL-4、IL-5,降低血清中总Ig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9.
90.
Trisomy 18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genetic defect after trisomy 21, almost 90% of which are due to additional chromosome from the mother. The parental origin of the additional chromosome can, if required, be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karyotyping, which takes several weeks; or, more recently,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hich is often problematic. Fluorescent PCR of small tandem repeats (STRs) can determine the parental origin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within 5 h.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paternal origin is known for both trisomy 21 and trisomy 18, this technique can rapidly determine the parental origin in cases where there is insufficient samples to perform conventional tests. Determining parental origin by these methods may also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or in the diagnosis of genetic disease using linkage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